第07: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国寺塔 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中熠熠生辉
资料图片 王林山/摄
  □肖维琪

  在全长18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中,有一个占地30多亩的河心岛,岛上有一座1000多年前的唐塔。此塔位于我市境内古邗沟畔,古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滥觞,故这一独特的景观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中熠熠生辉。

  镇国寺塔是唐塔

  镇国寺塔1957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重新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1982年后,曾发生过该塔是不是唐塔的大争论。 

  1986年春,与南京工学院蒋桂泉和庄金元老师、苏州市文管会柳和生工程师一道应邀来邮考察的学者孙宗文,在其论文《高邮镇国寺塔年代初考》中认为:“镇国寺塔不可能为唐建”、“镇国寺塔年代的上限似可暂定为明季甚至明中叶。”其理由是:“唐懿宗(李凗)没有一个儿子出家当和尚,当不存在什么法名举直的僖宗(李儇)之弟了。”“我们从上列斗拱、木骨、砖细、塔刹诸实物的细部观察,笔者认为此塔绝非唐代建筑。”“如果说此为宋、元时代之塔,则尚未观察到它的明显时代特征,而且也缺乏文献可资佐证。”当然,“在草此文时未经他们(指蒋、庄、柳三人)审阅,年代考证只代表个人意见‘。 

  1986年起,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两访高邮实地考察后认为,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只是由于后来维修者审美观的变化,才在它的外表上留有明代的特征,因此可以认定,这是一座唐骨明表,别具风韵的方形塔,与西安大雁塔一起同为我国600座古塔中仅存的两座方形塔,可称之为南方大雁塔。他解释说:塔这种建筑并非中国所固有,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的。许慎《说文》称,“塔,西域浮屠也。”古人根据梵文读音把塔译作窣堵波,或作浮图、浮屠。在梵语中,窣堵波是坟墓的意思,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顶上有竖杆和圆轮(相轮)。窣堵波传入汉代中国时,中国已经有了高度发达的建筑艺术。中国华丽的宫殿和高大的楼阁,使土冢似的窣堵波显得形象暗淡。于是,工匠们采用中外结合的方式,把窣堵波放在高层楼阁的顶上,变成了装饰性的“刹”,楼阁反倒成了主体。这就是所谓楼阁式塔。 

  1991年春天,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陶思炎先生实地考察后写下《关于镇国寺塔的一点认识》:“高邮镇国寺塔为七级方形砖塔,底层东西有门二通,其形雄壮伟岸,保有唐式风格。该塔从表面装饰及门洞断壁可见曾经修建,可能建于唐而修于明。塔壁内外用砖不同,外壁斗拱装饰及檐饰略显繁复,看来是在唐塔的基础上,着重对外观加以了规模较大的修葺,基本上保留下唐塔的风貌。其形制与比例与西安大雁塔略同,估计当属中唐前后佛塔遗迹,而不可能是后代的仿唐建筑。宋以后,砖木结构风行,塔层多带檐栏,故不可能是宋后之物。实际上,塔壁的两层用砖绝然不同,已可见其内核与外表留有时代叠合的印记。镇国寺塔当属唐塔,似无疑义。”陶思炎先生补充说,宋庠《送高邮叶尉》一诗云:“佛塔千名榜,铨台再调符。空登拔萃目,未免没阶趋。……”宋庠与高邮县尉叶道清是宋仁宗天圣二年同榜进士,他到高邮拜访老朋友时登过这座佛塔。这首诗是我见过的最早的咏镇国寺塔诗,可以间接地证明该塔是唐塔。

  河心岛的由来

  镇国寺塔原来位于高邮城内西南隅,在南水关与宁波楼(清代西城墙门楼,宋初建筑城墙时此门楼名通泗)之间,与珠湖书院为邻,再东为常平仓所在地。后来城墙拆除,镇国寺在清末时也毁成平地。1956年11月至次年6月大运河拓宽时,从高邮南门南水关至界首四里铺,在老运河东堤脚外另开新河,长26.5公里,成两河三岸。临城段新东堤穿西城而过,就把这座塔划到城外(老东堤东、新西堤边)去了。 

  民间相传,是周恩来总理为了保护这千年古塔而批准了这个规划,这是讹传。据扬州市水利史专家徐炳顺先生介绍,这个实际上是扬州市水利局工务科长陈楚常、工程师许洪武等工程技术人员在江都工地上集体商量,由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报经扬州市行政专员公署副专员殷炳山批准的。至于西塔所在地面怎么又变成了河心岛,那是18年以后的事了。 

  这第二次变化,笔者是当事人之一。 

  此举是江苏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胡同生的有关规划。胡同生毕业于省扬中(旧称)土木工程系,建国后参加过三河闸、苏北灌溉总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曾任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水工结构室副主任、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厅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批斗,并被赶回原籍高邮“充实基层”。当时的县水利局局长陆忍谦关心爱惜人才,主动请他到县水利局工作,但凡水利规划、设计方面的事都向他征询意见。1975年夏天,省水利厅根据淮委关于南水北调的要求,布置高邮搞一个临城段运河扩大行水断面的规划,继任的钱增时局长遂委托胡同生办理。胡同生当年已58岁,希望给他配一个助手,县水利局办公室就安排笔者去了。胡同生和笔者在扬州市西园招待所住了一个多月,终于把规划搞出来了。 

  这个规划,要求将新运河底向西扩20米,但这样一来,势必要拆除西塔。怎么拆呢?爆破吧,当时没有定向爆破技术,万一西塔向东倒下来,堵塞了新运河航道,影响徐州煤矿每天向上海船运煤炭的大事,谁来负责?人工拆除吧,在塔外搭脚手架,需要大量的毛竹,在那生产资料严重匮乏的年代,一时难以筹措;而在塔内搭脚手架,虽然可以省不少毛竹,但拆除进度慢,将影响整个工程进度。更重要的是,钱增时局长一再要求保存西塔,曾多次亲自出马并派胡同生到省水利厅交涉。当胡同生冥思苦想、一筹莫展时,笔者想起在塔西边有许多养鱼塘,是当年加固老西堤(高邮湖东堤)留下的取土塘,由城镇划给当时的高邮公社太平大队养鱼,何不把这些养鱼塘拓宽浚深并挖通南北两头以扩大运河行水断面呢?这一合理化建议当即被胡同生采纳了。他计算了一下,这些养鱼塘需要浚深9公尺才行。这一规划方案经报批后,省水利厅很快拨来了施工经费,安排了挖泥机船进入施工现场,当年冬天就完成了拓浚工程任务,从而形成了河心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游台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综合新闻
镇国寺塔 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中熠熠生辉
鱼塘增氧遇难题 配变增容解烦忧
食品安全常识
高邮报特别报道07镇国寺塔 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中熠熠生辉 2012-08-21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