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心之人,必常行善事。爱善并存,是我对自己的一种道德要求。因此,常怀善意、常举善行,基本上成了我的一种生活原则。我不习惯高调做事,感觉做了好事虽是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抚慰,也是在爱自己。但我知道,爱和善是需要传播的,因为包括我在内,任何一个人都会在需要的时候获得别人的帮助,因此,必须营造广泛的社会氛围,不能让“爱善”之心、之事封闭,尽管每个人选择的传播方式不同。
十几年前我曾资助一名学习好却无钱读书的女学生,她是吉林人,从小学起,家庭就被穷苦困扰,父母相继先病后故,我通过对她精神和经济上的帮助,让她首先从精神上走出了困境,重新树立了好好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而到今天为止,我们都没有见过面。
爱是一种奉献。有一首歌叫《爱的奉献》,想必许多人都曾吟唱过:“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没有爱的延续,就没有人类的永恒。善是爱的化身,是一种爱心的体现。爱和善无国界之分,无人种之别,更无身份之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爱和善的好处,谁也都需要爱和善。但在我们这个自古乐善的文明古国,有那么一部分人却无厘头地将爱的理念和善的行动上了锁。有一些拥有较多财富的人,如果要让他掏腰包,却不能帮他宣传以获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他会认为不划算,进而拒绝行善。在他们看来,行善是一种花销,而花钱是一种投资,是投资就该有回报,捐赠只是一种变相的商业模式而已,退一步说,即使得不到利,也要图个名。这样的善,当然很沉重,也不会放得开。
封闭的爱,常常是阴暗的、自私的溺爱。封闭的善,常常是狭隘的、虚伪的施舍。解开爱和善的锁需要一种良好的氛围。要有科学的导向,更需要更多的人去实践。哪怕是一种初浅的参与。几年前高邮一中有一个女孩,因学习成绩优异却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几乎面临失学。我知道这个情况后,毫不犹豫地让她走进了我的家庭。三年高中,许多事务都是我和我老公帮助她处理,高考填报志愿,就连家长会都是我老公去参加。女孩非常努力,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又成了一名人民教师。现在已经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这期间,女孩常常跟我们联系,我便像母亲一样跟她谈心交流,要她有爱存善,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现在这女孩不仅家庭和睦、工作努力,在其生活的圈子里也赢得了具有爱心、常行善事的口碑。这让我们感觉很欣慰。
爱和善是改善我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添加剂,更是一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我们不仅要求自己去做,也必须协助和引导他人去做,并从他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启发,更好地做出完美来。“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乘客”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便是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