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中华大地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掀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壮烈篇章。
近日,记者前往周山镇狄奔村,采访了居住于此的抗战老兵周桂宏。尽管周桂宏老人已99岁高龄,但除听力稍有减退外,双目依旧炯炯有神,思维清晰。谈及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老人记忆犹新。
烽火青春:投身抗战,赤胆忠心铸军魂
1927年,周桂宏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家中的老幺。父母相继离世后,他不顾兄长们的反对,于1945年1月毅然踏上保家卫国的征程,投身革命的滚滚洪流。“那时候没想那么多,国家有难,我们年轻人不上谁上!”周桂宏回忆起当年参军的决定,眼神里依旧透着不容动摇的坚定。
同年10月,周桂宏迎来人生中又一重要时刻——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了党,我这条命就是党和人民的了,党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老人的话语掷地有声。
周桂宏所在的高邮团特务连,驻扎在临泽周巷附近。这里水网密布、荡区纵横,地形错综复杂,堪称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初入部队时,他幸运地领到一把“三八”式步枪。从此,这把枪便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陪伴他度过了无数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
参军仅15天,周桂宏就迎来人生首场战斗——在兴化附近攻打敌人的四座碉堡。那是一场惨烈到惊心动魄的厮杀:夜幕尚未完全落下,战斗号角便已吹响,厮杀一直持续到次日午后。硝烟遮天蔽日,枪炮声震得人耳鸣,子弹像密集的雨点穿梭在战场,随时都能夺走战士们的生命。“我们架着梯子往碉堡上爬,一架梯子不够高,就把两架绑在一起,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冲。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毫不犹豫地接着上。”老人回忆起那段惨烈的场景,声音微微颤抖,“当时真的不怕死,心里就一个念头:消灭敌人,保卫家园!”最终,战友们齐心协力炸掉了碉堡。当胜利的欢呼声响起时,周桂宏望着硝烟中的战场,心中百感交集。“那场面,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好多战友就倒在我身边,可我们不能退,为了胜利,哪怕牺牲也值得!”
第一场战斗结束后,周桂宏所在的部队休整了半个多月,随即又在兴化打了第二仗,任务是攻打河对岸的敌人。周桂宏回忆道,要想打到对岸去,必须走水路。部队领导想了一个好办法,准备了几条船,在船上摆放桌子,再往桌子上盖一床弄湿的棉被,战士们便躲在桌子下面向对岸射击,每条船后面由两名水性好的战士在河里负责推船。为了保护进攻的战友,周桂宏与其他战友一直在后面负责打掩护,不断地向对岸开枪,吸引敌人的火力,为战友们创造进攻的有利条件。
1945年6月,周桂宏在盐城迎来了他参军后的第三场仗。他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部队到达城墙下,站在城墙上的敌人看到他们后,立即脱了上衣,光着上身,拿着刀远远地向他们挥舞,还大声地喊着口号。领导一声令下,随着“砰”的一声枪响,敌人被吓得立即蹲下身体躲了起来。随后,部队发起了进攻。傍晚时分,部队没有费多大力气就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那仗打得真痛快,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老人说起这段经历,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仿佛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
此后,周桂宏又跟随部队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几场战斗。1945年年底,他随部队在邵伯参加高邮战役外围战斗,为高邮战役的最终胜利筑牢根基。“我们不怕死,只要打败敌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就算牺牲了也心甘情愿!”采访中,老人常常念叨着这句话。
解放征程:冲锋陷阵,戎马岁月守初心
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消散,周桂宏片刻未歇,怀着坚定的信念,毅然跟随部队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汹涌浪潮之中。涟水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一场场惊心动魄、意义非凡的重要战役,都留下了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的战火如熊熊烈焰般燃起,周桂宏所在的部队迅速投身其中。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敌我双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整整60多天里,我们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有30余天在枪林弹雨中激烈交火,20余天对敌人实施严密包围。”周桂宏回忆道,在这漫长的战斗岁月里,部队的生活条件艰苦到了极点。为避免被敌人发现,白天不敢生火做饭,因为做饭产生的烟雾会暴露目标。战士们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早上是简单的菜饭,晚上依旧是菜饭。
“兄弟们,这点苦算什么!想想咱们的胜利,想想未来的新中国,咬咬牙就过去了!”艰苦的条件考验着每一个人,但周桂宏和战友们没有丝毫怨言,大家相互鼓励,士气高昂。周桂宏说,随着战局的推进,敌人的士气逐渐低落,一个又一个来到他们部队投降。最终,在全体将士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949年,渡江战役的战鼓如惊雷般擂响。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周桂宏所在的部队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趁着夜色悄悄渡江。江面上,波涛汹涌,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疯狂落下。周桂宏和战友们奋勇划船,向着对岸冲去。然而,意外突然降临,一颗子弹打穿了周桂宏的手腕后,又击中了他的右手中指,导致中指断了一截,鲜血瞬间染红了他的衣袖,钻心的疼痛让他几乎昏厥。但他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对身边的战友说:“别管我,继续划,不能因为我一人耽误了大事!”他用左手紧握船桨,继续奋力划船,直到胜利抵达对岸。
渡江战役胜利后,周桂宏又跟随部队参加了上海战役。经过战火淬炼,他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优秀的连级干部。
战后新生:回归平凡,家国情怀永传承
踏入周桂宏老人的家中,记者看到,二层小楼宽敞明亮,里里外外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老人静静地坐在电视机旁,目光紧紧锁定在央视7套的军事栏目上。屏幕中,精彩纷呈的军事画面不断切换,老人的眼神也随之紧紧跟随,时而微微皱眉,似乎陷入了对往昔岁月的沉思;时而又露出欣慰的笑容,为国家如今的蓬勃发展而由衷喜悦。
负责照料老人日常生活的大女儿周焕英在一旁轻声说道:“父亲每天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央视新闻和军事频道是他最爱看的。每次看到国家日益强大,先进的武器装备亮相,或是听到国家在军事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他都会开心得像个孩子,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好啊,好啊’。”
采访中,记者得知,当战争的硝烟终于消散,周桂宏也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凭借着在战争中锻炼出的坚韧意志和过硬素质,他被安排到北京某空军通信团担任供给员,负责部队后勤保障工作。在这个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军人优良作风,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将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尽善尽美。
1954年,周桂宏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退伍回到农村。离开部队的那一刻,他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他没有因为曾经在部队的光辉经历而骄傲自满,也没有因为回到农村而感到失落和沮丧。相反,他迅速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村工作,凭借出众的领导能力和丰富经验,担任了村干部。
从此,周桂宏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为乡亲们服务上。他深知,农业是农村的根基,只有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带领大家开垦荒地,将那些闲置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他组织村民们兴修水利,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周桂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添砖加瓦,他的付出和奉献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誉和尊敬。村民们提起他,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老革命、好干部。
在周桂宏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孙子都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管时隔久远,但周桂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勋章。每当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周桂宏老人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和自豪。他会缓缓地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远方。“比起一同作战的战友,我已是天大的幸运。”他的声音轻而沉,“我亲眼看着国家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看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可那些牺牲的弟兄们却没能等到这一天……”说到这里,老人望向远方的目光里,仿佛多了几分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