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丁慧 何丹萍 记者 杨晓莉)日前,在一场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活动中,10岁的小宇(化名)在专业社工的引导下,倾诉了长期压抑的烦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小宇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经过多次心理辅导后,他不仅变得开朗起来,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活动。这一变化,正是我市积极探索儿童关爱保护新路径的成果体现。
随着社会对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重视度提升,我市以“开门办院”理念为指引,从多维度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在服务阵地建设上,大力推动“开门办院”向纵深发展,建成“1+13+24+N”未保服务阵地。县级未保中心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儿童服务场所;乡镇(园区)未保站让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关爱服务。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构建起三级联动、有机协同的市、镇、村三级未保工作网络。
在建好未保服务阵地的基础上,我市持续推进“互联网+儿童”建设,以“数智”服务为核心,依托“高邮未保信息平台”,实行困境儿童“一人一档”并动态更新。每月根据儿童风险等级派发关爱工单,儿童主任定期走访提供多元化服务,并不断优化升级系统功能,推动儿童关爱保护模式迭代升级,实现精准化、智能化。与此同时,我市创新特色,打造“邮福童享 童心守护”等优质关爱服务品牌,开展安全教育、心理团辅等活动,组织505名困境、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为68名有需求儿童开展一对一心理入户访谈,为18名儿童深入开展心理个案服务。此外,还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线上线下开展各类心理关爱活动,覆盖1000余人。
在精准关爱工作中,我市充分发挥观护帮教基地作用,与市检察院合作开展涉案未成年人帮教矫治与关爱帮扶,对80名农村困境儿童开展“N+3”精准关爱帮扶,完成对127名孤儿等走访关爱服务,实现儿童“微心愿”188个。同时,我市还多举措构建监护支持体系,开展日间喘息照料、集中喘息照护和居家喘息服务,为困难家庭残疾儿童、困境和留守儿童等提供支持,并建立家长互助交流群,加强家长间交流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