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
这样说或许有点俗气,但我还是要这样说:高邮这座小城,像一枚被时光腌透的咸鸭蛋,轻轻一戳,便吱地冒出红油,流淌出千年积淀的滋味。
高邮的味道,首先是水的味道。三千亩油菜花在高邮湖中央恣意怒放,金色花浪与荡漾的碧波交相辉映,构成“黄金铺地接云海,碧水连天入画廊”的春日画卷。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以“烟波浩渺”著称,四季皆成诗篇。而运河的水则是另一种滋味。京杭运河蜿蜒而过,流经高邮40多公里,镇国寺塔倒映碧波,宛如隋唐墨迹未干的画卷,水边的民歌悠悠扬扬,恰似灵动音符淌过岁月之波……
历史在高邮,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得到的真实。盂城驿的青砖黛瓦间,仍可遥想“驿马飞驰,书信如雪”的繁盛,驿站鼓楼、马厩石槽、驿丞朱笔将时光凝固在历史长河中。文游台因苏轼、秦观等“四贤雅集”得名,登台可俯瞰运河帆影与古城烟火,宋韵遗风犹存。镇国寺唐塔、净土寺塔广场、南门老街的古宅与瓮城,串联起从唐宋至明清的时光轴线。古街石板路蜿蜒,杂货铺、锡匠坊延续着“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市井生活。
说到高邮,不得不提那令人垂涎的咸鸭蛋。汪曾祺先生曾抱怨:“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然而这鸭蛋确实不凡——“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的市井早茶则是另一种风情。在扬州城里也深受欢迎的鱼汤面,看似简单,却最考究细节。鱼汤要熬得雪白,面条要下得筋道,撒上一把葱花,鲜香扑鼻。蒲包肉蒸得酥烂,拆开时清香四溢,董塘、藕粉圆子、界首茶干,都是高邮人舌尖上的乡愁,简单却让人念念不忘它们的味道。
高邮是文化之乡,成千上万的高邮人对文学痴迷和执着,让这座千年古城文气与日俱增,文学大放异彩。金沙人先生在一篇题为《欢喜写的高邮人》的文章中说,写字融入了高邮人的生活,似乎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高邮不仅孕育了秦观、王磐、王氏父子等古代文人,更滋养了多位当代作家。他们风格各异,却都带着水乡特有的韵味。众所周知,高邮的文学味道,最浓烈地凝结在汪曾祺的文字里。而现在生活在高邮的年轻作家们,或书写乡土情怀,或探索现代叙事,在共同延续着这座小城的文脉。
高邮的味道,是水与历史交融的醇厚,是美食与文学共酿的芬芳。这座小城“美得一塌糊涂”,自然与人文共生,历史与当下对话,味觉与诗意交融。当然,若想真正读懂这份美,唯有亲临其境,在湖上花海的芬芳、古驿站的跫音、咸鸭蛋的油香中,感受这座小城“淡到极致却刻骨铭心”的味道。而味道丰厚的高邮,并不着急向你展示它的全部,就像一枚咸鸭蛋,需要耐心地敲开空头,用筷子慢慢挖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