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建华
3月上旬的一天,我正在“勉耕斋”书房看书,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找我,是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同志。她自报是《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部的,我心里一动,听她说。她几乎没说什么客套话,开门见山就说打电话的目的:“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诞辰105周年,也到了汪老逝世28周年纪念日,想约请你为我报的‘记忆’专版写一个整版的回忆汪老的文章。”
对这约稿,我是高兴的,也格外重视。我知道创刊于1929年9月的《新民晚报》,是中国报业界享有盛誉的老字号;《夜光杯副刊》则是《新民晚报》的王牌栏目, 并深知已有近百年悠久历史的《新民晚报》一个版的分量之重。我对汪曾祺的宣传与研究一直未停,已有近半个世纪时间,对所有写汪老的稿件,我都视为新的挑战,努力兢兢业业完成任务。接约稿电话后,立即开始写作,三天写好第一稿,4500字,题为《一句话,一封信,一部书》。“一句话”,是当年为向县领导强调汪曾祺的意义,我说了那句如今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话:“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浜》剧本的主要执笔者,就是汪曾祺!”“一封信”,是写汪曾祺得知我调省工作后,给我写的那封祝福的信。“一部书”,则是指汪曾祺1993年9月在江苏出版的那部四卷五册的《汪曾祺文集》。
3月12日上午上班时间,将稿件发出,仅20分钟,编辑给我回复:“辛苦了,细读后晚些回复您。”这时候才知道编者是名为郭影的女士。我理解,这样大篇幅的约稿审稿当然需要时间。过了三天是15日,就是双休日,很想知道编者看了我稿件后的态度。记得汪老曾在一篇文章中,既称我是他的“朋友”,同时幽默地调侃我,说:“我这个朋友是个急脾气,他想做的事,一定要做到,而且抓得很紧。”于是,我在14日下午4点给郭影女士发去微信,问她:“你能不能在‘尚可修改,或,否’这两个大概念上,先告诉我其中一个?心悬在半空等消息的日子不好过……”一个多小时后,快到要下班的时间了,郭影女士的回信到了,她说:“陆老师好!一直没想好怎么沟通,编辑的心悬着也不好过……”看到开头这句话,我有点不好意思,深感自己的冒失,认识到自己的性急,特别体会到她的回复绵里藏针:有批评,但不是咄咄逼人;有明确回答,却不是简单地告诉审读已到什么地步,没有嫌烦,而是坦诚地谈了如何修改的具体意见:什么地方要提供例子,哪些地方要“忍痛割舍”,不必为节省篇幅一味砍删,有些重要段落,反而要不吝篇幅详写,等等。印象最深的是郭影女士指出的两点:一是原稿第一部分写汪老阔别家乡42年终于回故乡,戛然而止。他回来见了什么人,有什么交流,去了哪些地方,说了什么,吃了哪些家乡菜等,最好有所描写叙述,这些都是读者关心的。二是,她再三叮嘱我记住“两个主体”:“您拥有大量关于汪老的素材,是最适合的介绍汪老的叙述主体;汪曾祺先生是呈现主体,我们编者、广大读者,都满怀希望、充满期待、十分信任地听您叙述,您一定能完全胜任……”
真是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14日与郭影女士微信交流后,我又用三天时间,写了第二稿。文字4000多,分三个章节,第一节回忆阔别故乡42年的汪曾祺终于踏上故土的前前后后;第二节,写汪曾祺第一部文集在家乡江苏出版界、文艺界的大力支持下问世,以及汪曾祺在文集中表现出来的重视新人、提携后学的远见与魄力;第三节叙述汪曾祺用自己的字画“人间送小温”的美德。17日是星期一,下午4点,我将第二稿网上发给郭影女士,她认真看后表示认可。其后又经过两周的加工、润色、配图、排版,于4月5日,约稿先在《新民晚报》新媒体公布,6日在报纸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专版推出,定名为《人间送小温——回忆汪曾祺》。编者在导语中说:“今年是汪曾祺诞辰105周年。他出生于春天,我们在春天回忆他,品一品他对故乡的情、对人的温。”如此亲切、深情的话语,让广大读者特别是汪曾祺故乡的广大乡亲感到十分亲切、欣慰与自豪。我在“记忆”版的最后写了两句话:作为高邮人,我为自己与汪曾祺同乡深感荣幸;作为文学爱好者,为宣传汪曾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具体事,我觉得快乐。
行文至此,本可搁笔,突然产生一个新想法,借请《高邮日报》向故乡读者汇报我写《人间送小温——回忆汪曾祺》的前前后后的机会,再多说几句: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这是高邮人的骄傲与自豪。汪曾祺的出现,体现了高邮的地方文化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数千年来一直绵延不断,生生不息,松柏长青,弥足珍贵,我们后人一定要百倍珍惜,不可有丝毫松懈!自新时期汪曾祺文坛复出以来,他的优秀作品丰富与发展了高邮地方文化,也有力推动与促进了当代高邮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与此同时,高邮本土宣传与研究汪曾祺的新人新作不断涌现,我无法在一篇短文中一一列举,谨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在宣传与研究汪曾祺方面做出努力、作出贡献的已故地方领导与相关文友表示我们的敬意。他们是:前高邮县委书记查长银、前高邮政府办公室领导朱维宁,没有他们二位的拍板、决策,当年的汪曾祺还乡就不会顺利。感谢刘子平老师当年为汪老返乡的奔忙,感谢李春迎同志拍摄汪曾祺与施松卿二老还乡时“高邮湖上老鸳鸯”的珍贵照片;感谢江苏电视台著名导演景国真,是他主导拍摄了电视专题片《梦故乡》,这是在汪老生前国内拍摄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保存有汪曾祺原声和形象的影视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