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邮市公安局坚持智慧引领、实战驱动,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科技手段,创新探索交通管控措施,全面增强主动预防、精准打击、高效服务能力,有效提升辖区道路畅通指数和群众出行安全指数,实现了由交通管理向交通治理的深层次转变。全市交通拥堵警情同比均下降40%,交通高峰拥堵指数从1.46下降至1.2,同比下降21%,出行平均速度由35公里/小时提升至45公里/小时,同比上升28%。
多维铺设,架构“智慧前端”
以全市主要路口、治安卡口等区域为重点,全面梳理、科学布设防控点,汇聚整合全市各类视频监控资源,实现对路面情况24小时监控,逐步构建层次化、网格化视频监控防控网络。
以“智慧平安大道”建设为牵引,在农村国省道布建卡口型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路口语音提示系统、智能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大屏和智能“哨兵”警示系统等智能设施,特别是针对农村地区道路事故多发、无信号灯的路口,增设智慧灯杆近百套,集夜间照明、红外感应、语音劝导、闪光灯危险警示、安全宣传、路口减速警示等六大功能为一体,切实提升了农村道路感知、预警、防控能力。
汇聚资源,打造“智慧中枢”
全量汇聚与道路交通管理和公安执法相关的所有系统、平台、网络、设备,自主研发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非机动车管控平台、交通诱导屏管理系统等10余个科技智能化管理系统,为交通管理、侦查破案、人员管控等提供便利。
以交警大队交控中心为“城市交通大脑”,以8个交警勤务中队交通勤务指挥室为触角,以13个乡镇交管站、180个农村劝导站以及72名专职巡防劝导队伍和 202名驻村交通辅警为据点,实施全天候道路交通可视化监控、交通堵点快速化疏通、路面警力扁平化指挥、违法行为精确化处置,确保道路交通空中巡逻和地面巡逻有机结合,有效对接,安全畅通,实现对全市交通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管控。
科技驱动,助力“智慧出行”
依托路口人脸识别抓拍、非机动车逆行抓拍、不礼让斑马线行人通行抓拍和社会面人脸识别抓拍系统,通过数据模型分析,实现对闯红灯、不礼让行人、变道压线、逆向行驶等多种违法行为智能取证抓拍。2024年以来,高邮行人和电动自行车路口守法率达92.5%,在扬州各县市排名第一。
根据交通流不同时段的潮汐现象,在主城区的16条主次干道145个路口设置出城方向绿波协调,已建成秦邮路(国雄岗-233国道)、海潮东路(233国道-车站岗 市府岗-财保岗)、珠光路(车站岗-125省道)、通湖路(珠光路-233国道)、捍海路(秦邮路-文游路)、333省道三垛段、233国道(秦邮路-曹庄路)、新333省道、125省道绿波9条道路双向绿波带或分段绿波带,正常车速可实现“一路绿灯”,切实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提升了市民驾驶体验。
赋能实战,发挥“智慧效能”
高邮市公安局结合高邮道路实际情况,建立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服务中心,设立视频接警岗、定责岗、理赔岗,将岗位职责、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工作规范、操作流程图等规范上墙,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事故当事人通过“交管12123”APP只需“一键报警”,就可以与后台视频连线,接警员根据报警提示锁定事故发生地点“面对面”引导当事人完成事故基本信息、现场证据图片和人员车辆信息采集。将视频采集信息通过识别比对技术,可以自动关联机动车备案驾驶人、保险信息,3分钟内即可快速完成现场勘查、证据固定、事故定责,将以往现场处警的时间由平均耗时20分钟压缩到了5-10分钟,有效缩短了当事人滞留现场时间,避免交通拥堵和二次事故。2024年4月起执行,已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4000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