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待中医如初恋

  □  卢世平

  我埋藏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对中医的热爱与追求,就如同人生的初恋,铭心刻骨,念念不忘。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于高邮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命中注定了我生命的基因里有着与中医的不解之缘。清光绪四年,曾祖在高邮大卢马庄南园将高祖创办的中药铺子升格为金瓯堂医馆。我记事时起,金瓯堂医馆已没有了,实木药橱捐到了村联合诊所,家中只剩下开医馆用的部分老物件。在西房的旧书橱内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些线装古医书。书橱的最上头有个竹篾编织的药箱,药箱内小铜刀、小铜针、小铜勺,还有葫芦状的小陶瓷药瓶,分别放在四层小抽屉内。在堂屋正中间的老爷柜内,切草药用的铡刀,还有配药用的碾槽、药戥子和铜捣筒等,默默地沉睡着。这些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在那个年代,农村青年要有好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考上大学,要么去当兵。高中毕业那年,我大学没考上,想去当兵,部队又不要,因为我的家庭出生是富农,富农子女是不能当兵的,这两条路都被堵死了。年迈的父亲一筹莫展,还是母亲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要我跟父亲学中医。

  提到学中医,其实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不敢说出来。小时候见父亲给人看病,手中把着病人的脉搏,仿佛在聆听生命的旋律,轻闭的眼睛透露着专注和认真。心想,我长大了,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中医先生,给人看病。现在虽然母亲提出来了,但还不知父亲会不会同意,紧张的心始终悬着。父亲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家祖传五代中医,你如能用心学好,把祖上衣钵传承下去,也算是有个饭碗,我也放心了。

  就这样,我在老家一边种一亩八分责任田,一边背《药性赋》。几个月后,当我满怀信心,背着书包,带着行李,从南园步行到三垛医院,准备向父亲学习中医临床时,院长的一席话,彻底击碎了我的中医梦。院长对我父亲说,现在还没有师带徒的规定,你不能把你儿子带到门诊去。

  既然不能学医,我只好又回到农村。现在已摘掉了富农分子“帽子”,我决定调整方向,到部队去。入伍十六年后,我又接到组织命令,转业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扬州。

  2010年秋,父亲去世二十周年,我从扬州回到老家三垛,在镇上遇到几位长者,当他们得知我是老中医卢筱仙的后人时,个个显得对我父亲特别敬重,并很自然地讲述着我父亲当年的医术医徳。他们的叙述,给了我一种精神与力量的传递。回到扬州后,我开始慢慢拾起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把他生前留下的医书医案、学习笔记、诗词书法等找出来,一本一本地读,一篇一篇地学,一句一句地研究。

  第二年,我自筹资金,在南园旧址按原貌重建。历时十年,建成后的南园,青墙黛瓦,绿树掩映,古朴典雅,基本恢复了昔日风貌。在布局上,我特别注重加入中医药文化元素。设置了文化展示室,展示先祖生平介绍以及与当地名人交流的书法金石作品;实物展示室,展示南园历代中医人用过的配药工具——碾槽、药戥子和铜捣筒等,还有中医望、闻、问、切等基本理论宣传图片;医馆展示室,还原了当年金瓯堂诊所全部设置,包括书橱、诊桌、脉枕以及纸墨笔砚等等。

  2021年,卢筱仙故居被列为扬州市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我还创办了高邮第一家个人纪念馆——卢筱仙纪念馆。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也被高邮市列为非遗项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身心健康
我待中医如初恋
南国宗亲来寻根
刮柳
一次战斗
杀只鸭子过中秋
家乡的阳春面
长春花
高邮报副刊03我待中医如初恋 2024-09-13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