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山
那一年,儿子才上三年级。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他兴冲冲地拎回一袋洗衣粉:“爸,我摸奖摸的。”我看了他一眼,问道:“爸爸早就跟你说过,踏踏实实做事做人,永远不要寄希望于碰运气。”
儿子不服气:“我就花了2元钱,人家摸了许多张都没有奖品……”他还没有说完,我就“啪”地给了他一记耳光。
儿子哭了,委屈的泪水如断线的珠子“叭哒叭哒”往下掉。我也有些心疼他,觉得不该动手,不过为了让他铭记做人之道,还是忍不住打了他。见到儿子流泪,我用很诚恳的语气解释说:“你想过没有,爸爸为什么给你一记耳光?这不是钱的问题。上次你要捐款,爸给没给?心疼没有?你可以拿20元捐给同学,却不可以拿2元去摸奖!”
见儿子还是泪水汪汪,我把他拉到一旁,让他坐下,给他讲起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我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村旁有条河,河对岸长着一棵枣树,树身斜扭着,仿佛要与河水交谈。秋天,枣子红得耀眼,红得诱人。10来岁的我想出了一个偷吃枣子的办法,用断砖碎瓦扔过去砸。枣子掉在水里是浮的,我拿着钓竿像是钓鱼,实际在偷偷捞枣子。这事被父亲发现了,他以十分迅猛的动作给了我一记耳光。一记狠狠的耳光!
我哭起来,父亲却一言不发,显出从未有过的威严。直等我哭够了,他才开了腔:“几颗枣子一红,你就受不了引诱,设法谋取。世上有多少诱人的东西啊,长大了,怎么得了!”父亲又给我讲起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守本分;想要什么,得凭劳动挣钱去买……
父亲的一记耳光从此烙在我的脑海里。每逢遇到诱惑,我就想起那一记耳光,想起父亲的话:做人,要守本分,想有所得,必须劳动。想起那一记耳光,我就断了非分之想,去了投机之念,而代之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洒辛勤的汗水,迈坚实的步子,一步一步向前。考上大学的前一年,我挣了整整5600个工分。大学毕业,成了教师,又从家乡的中学调进更好的学校,执教高中毕业班……每一步,我都这么走着。我常想:一个人,如果总是抬头望天,一心想着天上掉馅饼,又怎么能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呢?我们不否认生活中有幸运儿,但幸运儿不属于我,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幸运!
儿子大概听懂了我的意思。鼻子一吸一吸地检讨开了:“爸爸,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摸奖了。”
“爸爸打你,不是摸奖合算不合算的问题。人生在世,各有活法。有人信奉‘富贵险中求’,敢于冒险,也确实发了财,可是,我们家从祖辈开始,就摒弃侥幸心理、投机心理,不去干冒险的事,我的父亲更是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年,父亲给我一记耳光,是让我记住:一辈子该怎样做人;今天,我给你一记耳光,并不是怕你迷上摸奖,因小失大,造成经济损失。我是希望你记住:做人,不要抱着投机心理,不要把成功的赌注下在对机会的渴望上,而是要下在对自己的期待中,下在提高自己的才能与素质上。为了大富大贵,一些人会使用多种手段,尝试各种路径。你有万千变化,我守一定之规,这就是踏踏实实、勤奋劳作,哪怕一分钱也要用劳动换取。没有汗水味的钱,宁可清贫,咱也不要。”
儿子不哭了,他毕竟还小。儿子啊,爸爸为什么给你一记耳光,你能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