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承钰
互联网、人工智能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好手,然而,其在为教育发展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新的困惑。科技帮教育,问题有增减。
一、问题有正反,应用有利弊
固然,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能让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能推动各行各业换代升级,能让社会发展如虎添翼,但它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本身也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人们逐渐习惯依赖互联网的便捷,快速获取碎片化的信息、知识和答案,而不愿走进图书馆,从根本上丰厚自己的学养,完善知识的结构体系,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长期以往,极易形成惰性思维。失去判断力的他们,常迷失在信息风暴中无所适从,常沦为舆论控制的枪手还无所觉察,常被大数据评价牵动着情绪而无所反思。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蓬勃期的青少年而言,要扎实地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必须提防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带来的危害。不光如此,还应当养成主动积极思考的习惯。若是写作都依靠输入关键材料,让人工智能自动合成作品,从而在构思立意上“偷工减料”,而不愿融入街头巷尾的烟火,不愿意在书籍的世界中徜徉,不愿挖掘中华文化的精义,很难想象,他们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因此,在二者得到应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警惕其产生的新问题,且不说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现有岗位,让学生未来就业变得更加困难,光是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不良思维习惯和行事方式,就足以产生很多问题。阿西莫夫提出,“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二、问题有层次,应用提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让人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人类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在信息时代,人才筛选的条件只会变得愈加严格,教育质量的两极分化也会更加严重。那些只依靠互联网搜取陈述性知识或是简便程序性知识的人,只依靠人工智能代替自己完成机械而繁琐的文字工作的人,只能日复一日地疲于应付各种学习工作,而那些喜欢追溯策略性知识,喜欢探究、总结和反思,喜欢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才能更好地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固然互联网、人工智能大行其道,能极大方便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也能帮助其方便地解决这些层次的问题,但生活情境往往复杂多变,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学生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锻炼思维,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挑战,特别是拥有评价、创造等出色的高阶思维,才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尤其是在信息化席卷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拥有创造力,才能开辟出新的赛道,才能在各类竞争中刷新出卓越的成绩,才能在严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然,对莘莘学子高阶思维的培养,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刚需,二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但不可代替其思维培养的过程。思维培养迫在眉睫,同时困难重重,广大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三、问题有种类,应用不全能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确非常“能”,但二者绝对不是万能的,它们在一些领域能够大显身手、上天入地,但在另一些领域却显得“怀才不遇”。试问既然互联网如此普及,人工智能也能在真实情境中和学生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为何不直接让人工智能担任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很显然,学生到校除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生活必备的应用技能,还要完成个体社会化。他们需要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拥有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在交往中获得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也能善解人意、处事周到,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有得体的言谈举止。除了相对刻板的知识和技能,情商也是衡量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依据。情商影响自我保护、人际交往、心理调试等,这些都是评判一个人心理韧性的重要指标,同时是重要的幸福指数。《chatGDP爆红,人工智能边界何在》中,chatGDP说“我可以帮助人类解决困难和提高工作效率,但我永远无法用自己的感情去了解人类”,可见其“情商”有待提高,处理情感问题常会捉襟见肘,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下,人工智能显然不能代替真人老师。不仅如此,互联网、人工智能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心理、社交方面的困惑。一个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学生,由于感受不到社会支持系统对其的影响和帮助,内心会极度匮乏爱和温暖,长期以往会变得冷漠和自私。熟稔于各种社交软件、能和人工智能嗨聊的学生,在面对真人时却常常面红耳赤、语无伦次,连正常沟通交流的能力都没有,更不必说参与各类交际活动,长期以往易造成自我封闭。
有利弊、提挑战、不全能,可见,互联网、人工智能为教育卸下部分负担的同时,也要求师生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全面发展,否则,不是科技打败了我们,而是我们打败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