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人文史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代高邮“乡先生”龚勋

  □倪文才

  清代高邮乡贤祠里供奉两位乡先生,一位是宋代乔竦,一位是明代龚勋。乔竦因为其子乔执中为进士,官至刑部侍郎,《高邮州志》对乔竦的介绍较为详细,而对龚勋介绍则较为简单。但从《高邮州志》中我们还是能够得到一些有关龚勋的信息。

  龚勋是一位“乡先生”

  龚勋在乡贤祠里的木主牌位,上书“乡先生龚公勋”。百度解释:“乡先生”指古时尊称辞官居乡或在乡教学的老人。“乡先生”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礼记》一书中有对乡先生的身份、职责及其乡里活动的记载。乡先生有两种类型,一是辞官居乡的士大夫,一是从事教育的私学老师,也就是“私塾先生”。虽然《高邮州志》“龚勋传”说龚勋“隐居不仕”,没有说明他的职业,但以“乡先生”称呼,可以推测他是一位私塾先生。

  私塾先生兼具文化知识传授和道德教化,他们的活动范围除了教授过程中师生之间、士人之间的往来以外,因为传统上人们对“师道”的尊重,在家庭和乡里生活中,更是受到重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洁身自好,关注乡里事务,比一般人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正因为乡先生学问品行较高,在当地有很好的声望,因而得到民众或者官府的普遍认同。龚勋是私塾先生中的佼佼者,所以冠以“乡先生”入祀乡贤祠。

  龚勋是一位孝子

  中国传统伦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孝”,就是“善事父母”,而且孝为“百善之先,百德之首”。因为倡导孝道,促使人们修身养性,融洽家庭,建功立业,荣宗耀祖,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历史上的高邮,是一个非常重视孝道的地方。高邮历代州志在“人物志”中都列有《孝子传》或《孝行》卷。《雍正高邮州志》“孝子外传”中有龚勋传:

  龚勋,字世臣,御史谦之孙也。九岁母疾,隆冬思藕。勋祷于神,即求获之,时称孝感所致。为诸生,贡入太学。一日忽心动,驰归,侍父五日而卒,后隐居不仕,以寿终。今祀乡贤祠。

  封刑部员外龚勋墓:在凌塘桥南。

  《孝子传》中举了龚勋敬孝的两个例子:一是他九岁时,母亲患病,寒冬时节想吃藕,龚勋向神祷告,结果真的得到了,人们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灵。二是他作为秀才被推荐入选太学读书。太学是皇家设立的高等学府,是培养科举人才的重要场所。龚勋在太学读书,一天忽然心有所感,父亲病重,他马上从京城赶回高邮,在家服侍父亲五天,父亲去世。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龚勋是位孝子,只是州志记载时添加了神秘色彩。

  龚勋的祖上和儿子都是官员

  龚勋的曾祖父龚铭(1387—1455),字克新,太学生,明宣宗甲寅年(1434)任淳安县知县。在任期间,“龚铭以德化人,不尚刑威,而尤留意学校,一时人材盛出”。“他待人于诚,莅政于公。平居好施予,里人以贫告者,辄周之无吝色”(引自《封文林郎监察御史龚公行状》)。

  龚勋的祖父龚谦,字廷益,明正统戊辰年(1448)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巡视两浙盐政,执法除奸,任湖广“清军”御史,清理军籍户口,检查落实跟补、勾补事项,完善马政、军器管理制度。龚谦“清军”,“甚得大体”,都御史寇深高度赞赏龚谦的做法,行文各省,要求“清军”以龚谦的做法为范式,名重一时。后龚谦在任上病逝。

  《高邮州志》记载,龚勋“隐居不仕”,也就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也没有出去做官。他的儿子龚元成,州志有传:龚元成,字上父,嘉靖癸卯年(1543)举人,曾任河南邓州知州,刑部员外郎,云南楚雄府知府,“以清介闻于时”。《民国三续高邮州志》还记载了龚勋家的一段轶事:龚勋夫人王氏七十寿辰时,他儿子龚元成为母亲祝寿,突然有一只仙鹤从南面飞来,在室内室外绕翔很长时间才走,人们认为这是长寿的征兆。苏州的书画家、文学家文征明知道此事,专作《鹤来征寿颂》,一时间名流们题詠甚多。后来龚元成八十多岁才寿终。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龚勋家族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家风清正。龚勋作为士子文人代表、孝子典型为高邮乡民所尊崇,高邮州署根据民意,将龚勋事迹上报朝廷礼部,几十年后入祀乡贤祠,供世人学习、祭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人文史话
明代高邮“乡先生”龚勋
2024年高邮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年审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有关事项的通告
2024年第十五届环高邮湖自行车赛高邮市赛段交通管制通告
高邮报人文史话04明代高邮“乡先生”龚勋 2024-05-09 2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