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邮中专 吴忠
错别字分错字和别字两种。错字,就是笔者自己造出的字,像增减笔画、笔形错误、结构错位等无中生有的字就是错字,比如“武”字多带一撇,将“尴尬”左半边写成“九”,将“黄”中间的“由”写成“田”等。别字,就是汉字用错了地方,比如将“姑父”写成“姑夫”,“就绪”写成“就序”,“谈笑风生”写成“谈笑风声”等。
一篇文稿中只要有一个错别字,就会“一泡鸡屎烂一缸酱”,文稿写得再好也会留给人很坏的印象,起码给人的感觉是态度不够认真,或做事不够细致严谨。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地方,比如公文、合同等,错别字的出现还有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有一个故事,说有个人在合同中将家里的住宅“折卖”写成了“拆卖”,导致经济损失惨重。故事真假无须较真,不过错别字的问题的确需要我们人人重视,马虎不得。
造成错别字的原因,客观上是一些字存在形似、音近、义近等,使人认识不清。主观上是个人在这方面用功不够,文字基础不扎实。现在用电脑、手机等打字,这些设备自带智能输入法,使得错别字少多了,但不难发现错别字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词语拼音一样,意思也难辨,即使用拼音输入法两个词也会同时跳出来,如果学得不精就会用错。比如“唯一”和“惟一”,有人认为两者可以通用,其实是有区别的。前者强调客观上只有一个,如,这是这条河上唯一的一座桥。后者则侧重主观上认为,如,数学是我惟一喜欢的学科。
有些异体字不能算是错别字,比如“喆”同“哲”,“堃”同“坤”等,意义、读音相同,但前者只能用在姓氏人名或地名上。2013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把“皙、喆、淼、昇、邨”等45个异体字调整为了规范字。一些变体字、谐音字就是错别字,这些字在短视频上广泛流行,比如把“钱”写成“米”或者“前”,小朋友写成“小盆友”,同学写成“童鞋”等等,太多了。起初可能一是播主为了规避平台规定的敏感字想出的办法,后来却成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的一种手段,大有泛滥趋势。还有就是广告,用一些谐音字作为创意。如,卖咳嗽药写“咳不容缓”,卖酒写“酒负胜名”,等等。有专家针对这一现象指出:“这让语言基础并不牢固的未成年人在语言文字学习中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默认错别字成堆是对恶趣味的纵容,追捧错别字更是一种文化病态。”如今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改变这一局面。
怎样避免写错别字?网上介绍了很多方法。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态度问题。如果认真对待,纠正错别字不是多难的事。应该把易写错的字词单独多比较比较,其实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有的人“在”“再”不分、“的”“地”“得”混用,除了学得马虎,确实不知道它们的区别外,更主要的是主观上不重视,认为用错了也无所谓,甚至还美其名曰:不拘小节。唉,这样的人做什么事才不会马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