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实验小学 李红梅
《小蜗牛》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主人公小蜗牛先后三次去家旁边的小树林旅行,充分感受到了一年四季景物变化的美好。这当中,小蜗牛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发其实是带着任务的,蜗牛妈妈让他摘些草莓、采些蘑菇回来,可是他一次都没有能够完成。因为他爬得太慢了,错过了采摘草莓和蘑菇的时间。按照常理说,这也是办事不力、一事无成啊,可是小朋友们为什么还是喜欢这样的小蜗牛呢?
于是我在课堂上安排学生展开了讨论:两次事情都没办利索的小蜗牛,大家为什么喜欢他呢?同学们在展开激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小朋友说,小蜗牛爬得慢,是他生下来就是这样子的,这也不能怪他呀。我说,是呀,小蜗牛天生爬得慢,这不是小蜗牛的错。有的小朋友说,小蜗牛是没有摘到草莓,也没有采到蘑菇,可是他看到了很多景色呀,总比待在家里好吧。我说,是的呢,欣赏沿途的风景也是旅行的一部分。还有小朋友说,小蜗牛没有完成妈妈交代的事情,可是他妈妈一点儿都不怪他,我们为什么要怪他呢?
小朋友们的发言让我感到有一点点惊诧。看来,通过这样的交流,大家连童话中隐藏的母爱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当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感悟,而在充分阅读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是能达到这样一个较深层次的要求的。于是我追问,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爱?小朋友立刻回答道,一开始就是蜗牛妈妈对小蜗牛说,孩子,到小树林里去玩吧,小树发芽了。是妈妈要小蜗牛出去玩儿的,而我的妈妈老是要我写作业,跟小蜗牛的妈妈一点也不一样。听到这样可爱的回答,我哈哈大笑起来,是的,蜗牛妈妈真是一个好妈妈,可能是担心小蜗牛一个冬天待在家里闷坏了吧。这时候,我成了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者。
看见学生们说的悟的都很到位,于是我又化身为课堂的引导者。我说,不管怎么说,小蜗牛两次都空手而归,还是有些遗憾的,能不能想点办法弥补一下这个遗憾呢?于是我安排小朋友再次展开讨论。可是这一次放手却没有得到我想象中的那样热烈讨论的场面,小朋友都有点懵了,不知道怎么解决小蜗牛爬得慢而错过季节的问题。于是我说小蜗牛两次都直接看到了草莓、蘑菇,但他选择的是慢慢地爬回去告诉妈妈,妈妈告诉他要采摘一些回来,他又慢慢爬回头采摘,这样才会太慢了,错过了时间,如果他……这时,我故意停顿了一下。果然,我话音刚落,一个小朋友都来不及举手就直接站起来说,小蜗牛看到草莓就应该直接把它摘下来,看到蘑菇也直接采下来,不需要回家问妈妈,就可以带回家了。听到这样的答案,我立刻向他伸出大拇指,对所有小朋友说,是呀,如果我们自己能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为什么还要非得回家问妈妈呢?
全班同学为这个答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他们都为小蜗牛的聪明感到高兴。我又接着说,可是草莓、蘑菇的保质期短,小蜗牛爬得又慢,万一在路上坏了多可惜呀!于是又有一个同学立刻站起来回答说,小蜗牛可以自己先吃得饱饱的,再带一些给妈妈。如果在路上发现草莓、蘑菇可能要坏了,就自己把它都吃完,这样就不浪费了。说完这个答案,孩子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可能为自己的主张感到开心吧。接着又有一个孩子补充说,也许蜗牛妈妈吃不到草莓和蘑菇,可是小蜗牛可以把自己吃草莓、蘑菇的事情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到一定也会很开心的,因为她很爱她的孩子小蜗牛。
学生的回答充满了真性情,让我真正感受到了一堂开放的语文课对孩子们多么有意义。他们思维活跃,参与的热情高涨,通过自己的智慧,把原先听话又呆萌的小蜗牛变得有主张、有智慧了,这是小蜗牛的成长,更是学生的自我成长。回归到最初的问题,小蜗牛为什么能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一个听话、乖巧又暖萌可爱的小蜗牛,在爱里长大,被无限包容,这样的童年应该是每个孩子珍视的吧!
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教材为例子的效能,要不失时机地以教材为切入口,进行充分的语言训练。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增强生活的本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养,这才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最终归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