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荒田拾草

  □  王焕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冬闲时节,里下河地区不少人家都要收割成熟的芦苇来加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好的芦苇叫料材,可以做容器、打萡子,能卖钱。散落下来的杂草、枯叶用竹钯子掖好,草葽子中间扎紧,一捆一捆的在家前屋后码成一个大草堆,当作柴火用。那时农村是靠工分吃饭,粮食、柴草都是按工分多少分配的,如果工分少那分得的柴草就少,一个冬春季就难挨了。农村那时烧的大灶,只能靠柴草做饭。

  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只能靠拾草度日。早上七八点钟,三五个人撑条小船,带上竹钯子、铁叉子和镰刀,到已收割过的草荡上,再仔细地清理一遍残存的草。拾草的活很苦,主要是荒田刚割的草根很尖而扎人,一天下来,虽然脚上穿的是鞋底较厚的胶鞋,但手上脚上免不了挂彩带伤。拾草也很担惊受怕。因为荒田草荡是有人看护的。拾草的人午饭大都在草荡边的小船上解决。简单地洗一下手,冷的油炒饭就着自带茶瓶中的白开水,吃点萝卜干、咸菜之类的。有些肠胃好的不怕冷的也用草荡中清澈的冷水泡饭,油珠浮在米饭上,甜津津、凉丝丝的。

  荒田拾草偶尔会遇到野兔、野鸡,一旦看到,大家就拿起工具拼命追赶。由于荒田空旷,大都无果,拾上几枚野鸡蛋就不错了。拾草时讲上几句笑话,唱上几句不着调的《拔根芦柴花》,也称得上苦中作乐。

  傍晚时分,几个人拾的草船可装满,堆得体积又高又大。此时天色已晚,一人在前面,用短篙子掌握方向,后面的撑船人看不到前面。有时气温低,河面会结一层薄冰,就要不停地敲碎冰面。遇到桥洞,那更要小心,船身过高,得要几个人踩着草堆,拼命地把船移过去。如果桥洞较窄,吃水又浅,那只能大家齐心协力把草先搬到桥的两侧,等空船过桥后再装上船。

  现在的荒田、草荡已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大都改成鱼塘、旱地,甚至成了旅游湿地。农民也用上了煤气,荒田拾草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妈妈的汤圆
枕水的月光
冬日打谷场
荒田拾草
一碗面勾起的回忆
高邮报副刊03荒田拾草 2023-12-12 2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