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莉 文/摄
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有一篇《鹅,鹅,鹅》的美文,专门写扬州的盐水鹅。说起扬州盐水鹅,不能不提高邮菱塘盐水鹅。“先识菱塘鹅,后知菱塘人。”利用回民传统清真工艺烹制的菱塘盐水鹅,凭借独具一格的色香味美,一直在外享有盛名。2020年9月,菱塘盐水鹅还成功入选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名单。
在菱塘回族乡,提起菱塘盐水鹅制作能手,从事餐饮行业近40年且拥有国家二级厨师资质的丁浩昌当属其中的佼佼者。日前,记者前往丁浩昌经营的菱塘桥大酒店,倾听他分享了自己的盐水鹅制作技艺,品尝了这道人间美味。
52岁的丁浩昌高高的个头、微胖的身材,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看上去就像一名大厨。从事餐饮行业38年的丁浩昌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菱塘人都喜欢养鹅、吃鹅,盐水鹅更是乡村宴席上一道不可缺少的卤菜之一。老鹅的“老”,一说在鹅,一说在卤。制作盐水鹅,老卤是关键。他回忆,那时候,菱塘镇上有10多家做盐水鹅的商户,有不少是家族祖传下来的老手艺。为了寻求独特的配方, 丁浩昌将每个商户制作盐水鹅的老卤收集在一起进行比对,经过独门调制不断改进,形成“独门配方”。老卤每次使用后并不丢弃,而是加入新卤补充损耗,一直延用到现在。可以说,他目前使用的老卤已有百年历史。
丁浩昌介绍,扬州盐水鹅多用公鹅,重香气,而菱塘人认为只有母鹅做起来才更为鲜嫩。要制作别有风味的菱塘盐水鹅,选料非常重要,必须以菱塘本地生长两年的鹅为原料,鹅必须是吃稻麦、吃草长大的“草鹅”;加工老鹅,须“留刀口”;清理的时候,鹅血要放尽,还要手工拔鹅毛。
盐水鹅的制作工艺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比较复杂。丁浩昌将记者领进他做盐水鹅的后厨,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后厨面积并不大,装修甚至有些“土”,小小的空间唯一可见的便是一口农村烧火做饭的土灶台,灶台上有一口大锅,锅的外围罩着一个大木桶。“别小瞧了这些东西,这口锅比我的年龄大,大木桶是杉木的,都是上了年代的宝贝。”丁浩昌一边说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只见他一手拎着洗干净的老鹅,一手熟练地在鹅肚子里塞上一把盐、几块姜、一小捆葱,随后便将老鹅放入大锅中烹煮。生鹅下锅时必须竖立排放,使其腹腔内灌满汤汁。老鹅肉柴,要想让鹅肉入味,烹煮老鹅时,锅里的老卤还要加入新汤和作料,除了料酒、葱、姜、白糖、精盐外,还有陈皮、香叶、八角、花椒、桂皮、丁香、白芷、草果等三十多种作料。丁浩昌将这三十多种作料按比例放在一个不锈钢制作的漏罐中,放入大锅内,在各种作料的加持下,大锅里的卤汤上下翻滚,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香味。
制作盐水鹅非常辛苦。丁浩昌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味道新鲜,不耽误中午售卖,常常需要深夜起来忙碌。虽然做盐水鹅不用繁复的花样,多为老卤泡制、清汤炖煮,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火候的把握,一般以柴禾为燃料,先用猛火攻,大约2个半至3个小时,使其熟,再以文火焖2个小时左右,使其烂。在数小时的烧煮慢炖中,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灶台处都不能离人,要有专人来看守,适时添柴、减柴,把握好火候。丁浩昌感言,虽然蒸气、燃气早已走进老百姓家中,但老做法才能做出地道的老滋味,自己一直采用传统的土灶、柴火,为的就是将老味道传承下去。
“盐水鹅必须要趁热吃。”刚出锅的老鹅色泽金黄、香味浓郁,丁浩昌选上一角剁成块状,装入盘中,淋上几勺鹅油。记者夹上一块,放在口中,嫩滑有嚼劲、肥而不油腻。再舀一碗热腾腾的米饭,浇上刚出锅的鹅油,充分搅拌均匀,饭香、肉香、油香,齐齐冲击嗅觉,味道更是妙不可言。“实际上,每个盐水鹅制作者都有传承的秘诀和经验,比如鹅种的选择、香料的配比、火候的掌握、老卤的制作等,经过诸多的精妙工序以后,才能制作出这道美味。”丁浩昌说。
作为菱塘回族乡餐饮协会会长,丁浩昌在带领身边人传承盐水鹅制作技艺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将一只只菱塘盐水鹅推上各地城市餐饮酒店的饭桌。“从2006年开始,我经营的酒店开始以礼盒方式向外销售菱塘盐水鹅,销售量逐年攀升,目前年销售量至少在一万只以上。”丁浩昌感言,不同于依靠互联网电商渠道外销,他们都是依靠老顾客、老顾客带新顾客,通过微信渠道购买、销售。每到节假日,日销量成百上千。特别是春节前,进入农历腊月,酒店里的老土灶24小时不停歇。
能有这么好的销量有多种原因的。丁浩昌说,多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菱塘盐水鹅在外有了一定的名气;湖西有不少在外经商的老板,他们也在积极推荐;自己也常常在外参加餐饮展会和烹饪活动,结交了不少全国各地的朋友,这些都是菱塘盐水鹅走出菱塘的重要途径。
“每次外出参加活动,我都会积极宣传家乡的盐水鹅,让更多外地食客知道这道美味。如今,一笔接一笔的订单接踵而至。10多年来,菱塘盐水鹅不仅销往国内大中小城市,还远销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菱塘老鹅的魅力就是这么无懈可击!”丁浩昌的神情里,毫不掩饰对菱塘盐水鹅的喜爱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