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秀霞
界首茶干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豆腐干,传承270余年,历久而愈显底蕴深厚。
据清《扬州州志·实业志》载:乾隆十年(1745年),界首人陈锦堂创办豆腐作坊,生意兴隆。据《盂陵志》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经界首,闻香而泊龙舟于界首大码头。乡人进献陈氏豆腐干。乾隆边品香茶,边细细咀嚼品味,渐感口舌生津,齿颊留香,连声称赞味美。于是,赐名“茶干”,饮定为贡品。界首茶干选料精良、配方独特,工艺精湛、风味可人,既受王公贵族、上流社会饮宴之青睐,亦为平常百姓家常佐餐之钟爱,雅俗共赏,殊为难得。民国年间,“陈西楼五香茶干”捧回了杭州西湖博览会金奖。解放初期,又夺得了江苏省食品展览会一等奖桂冠。抗美援朝时,界首茶干被苏北行政公署指定为赴朝慰问团的慰问品之一。直到今天,省驰名商标“陈西楼五香茶干”的前世今生仍然为人津津乐道。2010年,界首茶干制作技艺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9月,界首茶干进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名录。
界首茶干的吃法很多,可手撕、刀切,可生吃、配菜。在家乡,每逢中秋、立冬、除夕、元宵等节日,人们在包饺子、做汤团时,馅心中必有茶干,既吃出了“集天然之瑞气、润四季之美味”的舌尖诱惑,又吃出了平安和吉祥、团圆和美满的寓意。在杨柳垂丝、油菜花开的春天,将茶干切成薄片,或用来凉拌马兰头、荠菜,或用来清炒芦蒿、香椿头,锅勺响起时,鲜美的气味氤氲开来,满屋飘香。用茶干丝配以鸡汤、鸡丁、笋片、牛肉丝、虾仁等烹制而成的“大煮干丝”,更是一道让人垂涎的高邮名菜。
别看界首茶干形似银元大小,可它的制作工序却多达32道。要选用优质大豆,石磨细磨;要因豆、因时、因季把握烧浆的火候;要因火、因温、因色,恰当时间点卤;要适时放置稀有药材,天然佐料;要采高邮湖新鲜叶编织的蒲包包裹;要快慢有致掌握火候,历十数时出锅;要用自制特种酱油染色、晾干……整个流程全靠作坊师傅用心去把握,手下见功夫。比如烧浆,将过滤后的纯净豆浆,置于大锅中烧煮。火候因豆(不同产地的大豆)、因时(上午或下午、白天或夜晚的时间不同)、因季(春夏秋冬季节不同)而异。火候过大、过小,都有可能造成整锅浆汤废掉。具体火候把握,全凭操作者“手上一把尺、心中一杆秤”。再比如点卤,手法因火(大小)、因温(环境温度)、因色(浆汤的颜色)不同而灵活把握。使用盐卤每次皆无定量,手起卤落,动作干净利落,直到形成洁白清纯的豆腐脑。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全凭操作者的经验和感觉,往往从业多年的人也难以把握。最重要的当数添加辅料,辅料配方是传承人掌握的秘密,添加时很有讲究,早一刻苦涩,迟一分寡味。让辅料与主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即所谓“和中”,是该项技艺中最为关键的地方。最后的酱油染色,也是一道十分重要的工艺。界首茶干所用酱油均为自制,选择优质黄豆为原料,经18道工序、历时一千多天酿造而成。其特点是酱油红中发亮,染色后茶干表面油渍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