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实验小学南校区 赵科
今年教三年级语文曾几的《三衢道中》一诗时,有学生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而不是七八声?
我有点意外,这涉及平仄韵律,与三年级学生讲为时过早,怎么办?
“你们把七八声、三两声、五六声,代入到诗中读一读,看看哪个顺口?”我说道,“然后想一想当时作者心情怎样?由什么转化为什么?”
学生们大声朗读诗句,进行转化,寻找感觉,进行比对。
“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我说道。
“老师,我发现还是四五声好,读起来顺口。”一生说道。
“四五声,不多不少,适宜当时作者的心情……”一生道。
“什么心情?”我随即问道。
“当时作者沿着水道行走,未闻鸟鸣声,这时有鸟鸣声,作者一阵惊喜……”一生说道。
我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有人还质疑: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什么是鸭而不是鹅或者鱼?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这首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是三年级刚学的。
学生们再次读诗……
“老师,我发现了,画上画的就是鸭子……”一生高兴地说道。
“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是题画诗。”我说道,“其实抬一下杠,有时会有新的发现,老师给你们讲个听课故事。”
十几年前我去东南大学学习,听窦桂梅老师教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突然有学生问老师,“一枝红杏出墙来,就一枝吗?是不是少了点?”
课堂顿时安静下来,我们也在下面琢磨……
我在想:满园春色正好对应一枝红杏,整体对个别……
窦老师也在想,但是她很聪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学生:“你们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教室里仍是一片安静……
“可以请教周围听课的老师。”窦老师说道。
正当孩子们下位的时候,有位同学举手。窦老师连忙递上话筒。
“我想,应该是:应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用一种不敢确定的语气说道。
我们一千多位听课老师同时鼓起了掌,掌声经久不息。
“你是怎么知道的?”窦老师也来了兴致。
“我爷爷让我背《道德经》,刚才突然想起这句……”小男孩笑着说。
——“故事结束了,你们有什么想法?”我笑着说。
“老师,我们以后也要多背书……”
“老师,古人写诗是有讲究的……”
“老师,以后我们读古诗也要学会思考……”
我知道这节语文课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但我播下了一颗颗种子……
期待今后的教学,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