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
~~~
~~~
~~~
2023年01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乡的桥

  □  潘万宝

  我的家乡在高邮湖西原郭集镇(现在和其他乡镇合并成了新的送桥镇)。全镇四周被大堤环抱,三面环水,分别被高邮湖、邵伯湖、向阳河环绕,仅有西面与外界接壤。因为地势低洼,为了减少水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的父辈们每年冬季都要参加水利工程建设,人工开挖了许多的河道,这些河道大都东西、南北走向,它们相互连通,形成水系。为了解决河道两岸的交通出行问题,各种各样的桥就应运而生了。

  我记忆中的第一座桥,是在老家大队部南面一条南北向的排灌河上,这条河叫新河,我们原大队又叫新河大队(现在被合并到盘塘村),究竟是哪个在先,我没有考证过。这个地方原本并没有桥,丁庄生产队的住户被分在了河的两岸,人们要想过河,只有依靠摆渡。我记得岸边一棵歪脖子桃树下正常停靠着一条小船,小船一头用绳子拴着,绳子另一头用一个铁环套在一条横跨河两岸的绳索上。平时船上是没有人的,有人要想过河,就站在摆渡码头上大声喊一声:“过河喽!”马上就会从村庄某户人家走来一个人,有时是男的,有时是女的,偶尔会是一个小孩,不管是谁,都能非常熟练地跳上船,待你上船站好后,就用手抓住系在两岸两棵大柳树上的绳索,拉着小船驶向对岸。像我们这些住在河东面的人要去供销社、粮站购物和卖粮,都要渡过这条并不太宽的河。后来不知是大队还是生产队发心在渡口位置建桥,这座桥就诞生了。

  说是桥,其实并不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浇筑或者石头砌成的桥,而是用若干根直径二三十公分粗的木棍搭建而成的简易桥梁。首先要分别在河的两岸和河道中间打下四组长七八米、比较粗大的木桩,两根一组,成八字形竖立在水中,在八字桩的顶端用一根六七十公分长、经过砍削而成扁平状的横梁把两根竖立的木桩连接固定好,再把用铅丝捆扎在一起的三根木棍担在两组横梁上,总共三组,这样桥就算建成了。连接小桥两端的路面很窄,特别是桥西端的道路,纯粹是田间逶迤小道,夏秋季麦稻成熟时,远远望去,走在那条小道上的行人,好像没有了腿,只见人的上半身在黄灿灿的麦稻波浪上滑行。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一天,我跟父亲去供销社准备买斤把肉回家过节,第一次踏上了此桥。父亲很轻松地走过去了,跟在后面的我看着被露珠沾湿的桥面和桥下湍急的河水,却犯了难。刚踏上四十公分宽、并不平坦的桥面,就感觉桥被水流冲击得有点晃动,吓得赶忙收回了脚。站在对岸的父亲要我大胆往前走,不要看河面。在父亲的再三鼓励下,我壮着胆子,颤颤巍巍地走上了桥面,好像每迈开一步都感觉小腿肚有点抽筋,好不容易过了桥,额头上已被吓出一层细汗。

  过了几年,就在那座桥的北侧,大队建了一座水泥桥。施工人员先用土在河道两端筑起间隔十几米两个坝,然后把坝里面的水抽干。施工人员在河的两岸向下挖出基坑,然后用从神居山拉来的石头垒砌成桥墩,在两个桥墩上放上一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旧混凝土梁。混凝土梁长七八米,宽六七十公分,正面是平的,反面是凹槽。桥建成后,上面不但能走人,还有胆大的人骑自行车通过。到了八十年代,农村先后有了板车和手扶拖拉机,为了能从桥上过河,村里参照那块旧的混凝土梁复制浇筑了两块,吊装到旧梁两侧已经预留好的位置上,这样一座可以让手扶拖拉机通过的新桥就建成了。

  到了九十年代,就在第二座桥的旁边,由乡政府出资,专业施工队伍承建,一座长十五六米、中间一个大拱、两头各有一个小拱的混凝土大桥很快就建成,桥面宽度达到了六七米,可容纳两辆汽车在上面交会,桥的两侧各有一排水泥栏杆,用白漆一刷,就像白色的花岗岩似的。桥的两端,连接上了石子碾压成的道路。站在桥上,倚栏远眺,远处笔直的河面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细,河道上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依次排开,水中的倒影与桥梁对接,形成了一个个完美的“月亮”。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乡镇企业的兴办,各类车辆大量增多,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急需提档升级,省市拨付了大量专项资金到乡镇,家乡大大小小的生产河上各类简易桥梁被一一拆除,并建起了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它们连接了两岸,便捷了交通,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2012年11月湖西人梦寐以求的高邮湖特大桥建成通车,该桥是江苏省最长的干线公路桥梁,总投资7.5亿元,全长8.443公里,双向四车道,宽达26米,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特大桥把家乡湖西与市区连在了一起,使得省道125过境湖西,彻底改变了家乡过去三面环水,经常是望城(高邮市区)兴叹的局面,实现了“接轨沿江、打通东西、融入宁镇扬、构建大交通”的目标。特大桥横跨碧波荡漾的高邮湖,穿越众多候鸟栖息的高邮湖湿地——新民滩,跨越满是各种首尾衔接的货运船队的京杭大运河。天、桥、水、滩、草,鸟、鱼、船、车、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

  家乡的桥,幸福的桥。它从接通组与组,到连通村与村,再到贯通市区,通达各方。它让家乡的人、家乡的农副产品、家乡的工业产品走出湖西,走向世界。它助力乡村振兴,迎接八方来客。它见证着美丽乡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报告
   第03版:报告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副刊
   第08版:综合新闻
理发
小年
家乡的桥
换房
高邮报副刊07家乡的桥 2023-01-17 2 2023年01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