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正安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俗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评价人事。
人无完人,既不是个人放低做人标准,也不是为某一个人开脱责任,而是对世人人格状况的总体把握和准确概括。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看到了这一点。且看《论语·宪问第十》中的一章。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路是孔子的早期弟子,出身低微,自进孔门,一心追随孔子,为人刚直,且志向远大,与孔子亦师亦友,深爱孔子的信任和器重。孔子曾说,我的主张行不通,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原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有一天,子路向老师讨教,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德才兼备的完人。孔子回答: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廉洁、卞庄子那样勇猛、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文饰,也能算是德才兼备的完人了。
成人就是完人。臧武仲、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分别以多智和廉洁闻名。卞庄子是鲁国卞邑大夫,是有名的勇士,曾以徒手搏虎,而为时人称道。冉求是孔子的学生,以政事列孔门十哲,带兵打仗,财务管理,无所不通。
孔子说,同时具备四个人身上的优点,而且以礼乐规范制约,可以算是一个完人。
我们可以想一想,孔子为什么不列举历史上或当时某一个完人,让子路效仿,而是分别列出四个人的优点,并且还有附加条件,拼凑成一个完人。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孔子当然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人。
就拿子路最亲近的同学冉求来说,虽然多才多艺,但也不是没有缺点。冉求想方设法为主人季康子敛财,违背道义,而使孔子发怒,发动学生征讨冉求,意欲将其逐出师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孟公绰是孔子敬重的人物之一,但也是廉静寡欲而短于才智。
谈话如果到这里就结束,对于子路这个脑子不会转弯的人,一方面是个打击,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误导,以为老师让他放弃完人追求。
孔子向来主张“与其进,不与其退”,鼓励别人上进,而不鼓励别人后退。对于子路的秉性,孔子再熟悉不过了。
接着,孔子又说:见到利益就能想到大义,遇到危险就能献出生命,相隔很久不忘记过去的诺言,也能算是德才兼备的完人了。
有人说,孔子为了子路故意降低了完人标准。绝对不是,只能说孔子是面对现实,作出的权变之答。既然十全十美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又必须为子路以及世人建立一个完人的标准,那么,提出三条基本要求。
这三条要求低吗?我以为一个人真的能够如此,不是完人,离完人也不远了。
试想,如果一个公职人员,在物质、美色、权力面前,坚守原则,恪守底线,毫不动心,在危急关头,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直至生命,从不忘记对组织、对社会、对民众作出的承诺,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不忘初心,几十年如一日踔厉为之,这样的公职人员还不是优秀、杰出的吗?
子路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作出何种反应,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对子路的为人行事一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子路终其一生,肩道义,敢担当,最终,在卫国内乱中殉职。如果拿知、廉、勇、艺以及文以礼乐的标准衡量,子路确实不是完人,但他倒在了追求完人的道路上。
子路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世无完人,并不妨碍我们对完美人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