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有
央视上映的开年大剧《人世间》,收视率惊人,好评如潮。电视剧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工人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时间跨度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
我父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和剧中众多人物的成长经历相似,所以一下子就被《人世间》吸引住了,每天晚饭后一集不拉地追起剧来。我有时候也会站旁边看上一会儿,虽然对剧中一些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成长轨迹并不能够感同身受,但并不影响我对这部剧的关注和对剧中人物对话的思考。
其中冯化成对周父说的关于“养口体和养心智”这段话让我印象很是深刻,冯化成原话是这样的:“自古以来孝分两种。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赢得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两种孝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当时周蓉春节回家觉得自己尽孝太少,想毕业后离开北京,回到老家工作,并希望冯化成和她一起回来,而周父不希望家庭成为女儿的拖累,劝她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前途留在北京。冯化成不愧为诗人,肚里墨水多,这番话不仅打消了周蓉的顾虑,也替周父解了围。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养口体”和“养心智”这样的名词和论述,后来去网上查了下相关出处。养口体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此所谓养口体者也。”即口腹上的供养来维持生活。原文举例了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皙以及曾元奉养曾子的两种不同做法,告诉后人侍奉父母不仅仅只需供应食物,更应用心用情。后来晚清重臣、湘军名将左宗棠也说过:“养口体,不如养心智,以人为事,要度根本,去浮华。”这句话的意思是:注重吃穿,不如修养自己的灵魂,为人处事,要注重根本,摒弃浮华表面,与其寻求物质生活,不如加强灵魂建设。冯化成那段对养口体和养心智的解释,其实和之前两位“原创作者”的本意有所不同,意为在父母身边照顾父母和在外打拼有所成就同样是尽孝,是孝道的一体两面,没有优劣之分。这样看来,周家长子秉义和女儿周蓉从小成绩优秀,北大毕业,周秉义娶了省长女儿,官运亨通,周蓉拥有博士学位,成为某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两人是养心智的典型代表。周家的“老疙瘩”秉昆,老实单纯,从小读书不开窍,长大后事业屡屡不顺,但是他一直留在父母身边侍奉照顾,媳妇郑娟也是在周母瘫痪在床期间尽心服侍,竟然让植物人周母恢复了正常。周秉昆属于是养口体,周家父母晚年也很感激秉昆,不觉得他比哥哥姐姐差,甚至更以周秉昆为荣。
那么,现实生活中,究竟是养口体重要还是养心智重要呢?我认为要辩证地看待。养口体不仅是养父母的口体也是养自己的口体,首先能养好自己的口体才能去养父母的口体,同样,先养好自己的心智下一步才是去养父母的心智。养口体是基础,养心智是在养好口体情况下的升华。
我们现在的许多年轻人,自己所学的专业小众难以找到对口工作,或者因为竞争压力大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则选择在家躺平,靠父母吃父母的,或者全职在家备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不考上绝不工作。这不仅没有养好父母的口体,反而让父母来养子女的口体。年轻人应该积极地走出去,不挑不选从基础工作干起。据网上报道,中国目前有上万的研究生在送外卖,同时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考试,他们在这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选择先生存再生活再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择业观。
对于养心智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人首先应该养好自己的心智,多读书开启自己的智慧觉悟,修养自己的灵魂和德行,而不是一味谋求挣钱多少和职位高低来让自己和父母有面子。相比于养口体,中国大部分父母对子女的希望通常是冯化成所表述的养心智,事业有成达到光宗耀祖的效果。所以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倾其所有,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盼望子女有一天成为人中龙凤。但是,他们偏偏丢失了对子女为人处世的教导和基本生活技能的指导,导致有些孩子长大后既未成为人中龙凤,也不懂孝敬父母,更无力承担未来对自己、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现代年轻人的抑郁、躺平、不婚、不育都多多少少跟我们的教育有关。
《人世间》中周家父母对三个孩子的教育我觉得是成功的,几个子女分别对父母做到了养心智和养口体。任世道千变万化,任生活艰辛多难,周家三代人都在努力地向前走着,精彩地活出自己。写到最后,我也释然了。曾经我十分羡慕身边的同学们还有家里的表哥表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有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替他们的父母养了心智,而我没能达到他们的成就,毕业后回到高邮。现在我觉得留在高邮也挺好,替父母养口体,为自己养心智,踏踏实实上班,成为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化身螺丝钉,为建设强富美高新高邮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