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年高邮行

  □  温元祥

  自2014年3月我从单位内退,至今已8年有余。这期间,我和妻子从老家原张轩到高邮城区与孩子同住,几乎每周要往返好几趟。交通工具从两轮电动车到四轮新能源电动车,有时还乘坐6路公交车回老家。

  在上城下乡的8年中,我目睹了家乡交通的巨大变化,真的让人无限感怀。

  过去从原张轩老家上高邮,澄营线上的砂石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面貌大变样,砂石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路上还新绘了蓝黄绿三色道路中心线,变成了彩虹路。道路两旁栽植了榉树和花草,像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行人眼帘,不少人驻足拍照打卡,成为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公路边安装了高杆路灯,晚上一路灯火。有时我和妻子带晚骑车回老家,一路畅通一路灯。

  更让人高兴的是,高邮城乡实现公交一体化,让老百姓坐上幸福车。记得在原张轩上班时,上城都是乘坐川青中巴车,每趟车费7元,每天往返两趟,月支出需400元左右。有段时间,川青班为老顾客办优惠月卡,每月买卡210元(高邮至张轩段)。从2020年8月开始,高邮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公交一体化运营。至此,家乡通上了公交车。我和妻子办了城乡公交车幸福卡,从城区到张轩乘坐公交车仅花费2元。今年1月21日起,高邮又实行了“全域公交同价一票制”,票价统一为2元,不仅节省了车费,而且坐得更舒适了,车上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让我们切身体会乘坐公交车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在单位内退前两年内,我的父亲和母亲分别于84岁和86岁时离开了我们。这时,居住高邮城区的儿子媳妇让我和妻子一起上城,过一下城里人的生活。我的任务是接送大孙女上学,妻子负责生活后勤。刚开始,我们对老家很眷恋,隔三差五地用加重二轮电动车,城上乡下两头骑。为方便回老家,不久我又新买了一辆高端品牌电动摩托车。从原张轩澄营线公路,穿越邮兴路,进城再到清华园。行车的路上,来往车辆较多,后座上带着妻子,车上载着从乡下菜园里采摘的瓜果蔬菜,一路颠簸,胆颤心惊,差不多单程要1个多小时。

  2014年国庆节前,高邮境内一条新237省道建成通车,我们上城更快更方便了。237省道贯穿高邮南北,双向8车道,高邮段还采用互联网新技术,建成可视、可控、可测的“感知公路”。非机动车道比乡村道路还要宽,行走在平坦的柏油大道上,真叫一个爽。从原张轩境内唐高墩到高邮城区,骑车不到半小时。

  8年来,眼见高邮城区道路建设一年一个样。从邮中北大门到琵琶路,以前不太宽敞的水泥路街道,经过拆迁改造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东西方向的馆驿路更是宽敞和漂亮。

  特别是武安大桥的变迁,更是让人兴奋。记得20年前,我曾经用农用拖拉机到原高邮珠光米厂装运过稻糠,上大桥要爬高坡,有时还要人下车推一把,拖拉机才能上桥。桥面狭窄,人车混流,堵车是常有的事。后来大桥重建,通行顺畅多了。随着高邮城区东建,邮城不断扩大,为有效缓解主城区与东部新城的交通压力,2020年11月,武安大桥拆除重建。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终于在今年6月30日新武安大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358米,桥面宽40多米,为双向六车道,工程总投资达3亿多元。新的武安大桥,已成为高邮城区的一个景点,加快了我市东西部融合发展进程,让高邮城市交通“血管”更加通畅。

  还有一件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2020年底,高邮终于通上了高铁,改变了有史以来“地无寸铁”的历史。2021年3月11日,我和妻子从高邮首次坐高铁去扬州,上午9时37分准时开车,9时52分列车准时到达扬州东站。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才15分钟,就从高邮到扬州了,仿佛梦里一般。

  现在从乡下到高邮,无论走到哪,都是一马平川,一路畅通。交通变了,给我的生活也带来了变化。去年5月,我购买了新能源四轮电动车,在城区刮风下雨送两个小孩上学更加方便了,与妻子下乡回老家更加舒适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怀念父亲
八年高邮行
舂碓
山芋干
烟酒牌情未了
丈量
高邮报副刊03八年高邮行 2022-08-02 2 2022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