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吴芳芳
娜娜在我班已有大半年了,平时不多言,为人敏感多疑,爱哭鼻子。 有一次听娜娜的奶奶反映,自从“双减”后,娜娜课外辅导班上不成了,学习成绩本就不理想的娜娜在班上被人欺负。我把娜娜叫到面前了解情况,她向我反映组长红红收本子有时最后一个收她的,还说她爱打小报告,说红红做值日班长时有时会记她名字。我又与红红了解情况,同时把两个孩子一起叫到面前,进行沟通。我以为同学间的小矛盾就此结束了,谁知娜娜经常向奶奶反映红红又说了她什么什么,奶奶为此很生气,有一次见到红红,就训了红红几句,并警告红红,以后再敢欺负娜娜就怎么样怎么样。其实红红也是一个老实孩子。凡此种种,在别的孩子眼里算不上事的事情,娜娜都要说了又说。
“双减”背景下,不仅要在学业上提质减负,更要在身心上关爱学生。于是我来到娜娜家家访。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娜娜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离异,她现在一直跟奶奶生活。娜娜跟奶奶居住的地方比较简陋。我心里很舍不得娜娜,当即跟她爸爸电话联系,希望他多关心娜娜,改善她的生活状况。
我又找了个时间与娜娜的爸爸和奶奶进行了深切的交流。我首先肯定了娜娜的优点:娜娜是一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也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课上能认真听讲,书写也有进步。然后我委婉地指出:娜娜对于别人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只要与她有关系的,喜欢在心里面不停地想,甚至觉得别人是在针对她。我问,不知道平时在家有没有这种现象?奶奶听了,出乎意料地认同我的看法,说孩子在家也是这样,一件小事在心里要想上很久。看来我说的情况确实已影响孩子,困扰孩子。我把娜娜在学校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发现她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很孤单、彷徨,得不到认同,心理上很反感跟同学交流。娜娜这样,就是因为爸爸妈妈对她的关爱太少,没有安全感。奶奶平时溺爱娜娜,在她身旁抱怨的太多,她由此对一些事情很敏感,以至于班上同学一个简单的言行举止都能触动她敏感的心。我告诉奶奶:当孩子述说自己人际交往上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由家长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
娜娜的爸爸和奶奶明白了,这样的“爱”孩子,实际上是一种错爱,会造成孩子不健康成长。他们表示,回去后会与娜娜多沟通交流,改变以前的教育方法。
娜娜所处的环境,特别是班集体对她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在班上我注意娜娜的情绪,不讽刺、挖苦她。课堂上,她问题回答不出来时,积极引导她;她回答出来时,及时给她鼓励、赞赏。我还让红红多看到娜娜身上的优点,多赞扬娜娜。让班上的孩子们主动关心娜娜,帮助娜娜。并与科任老师说好,平时给娜娜更多的关心。并开展一次班队课“我们都是一家人”,让娜娜在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娜娜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小小年纪就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对别人的言行格外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对她有意见,稍微受一点委屈,就眼泪汪汪,甚至大发脾气。她把自己包裹着一件无形的外衣,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既不愿使别人了解自己,又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就算处在班集体中,内心却很孤独,与同学相处像只小刺猬,人际关系很紧张。鉴于此,我几乎每天都会微笑着跟娜娜打招呼,问问她今天吃了什么早餐,夸夸她今天穿的连衣裙真漂亮,表扬她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渐渐地,娜娜一上完我的课,就喜欢围在我身边,起初只是默默地盯着我看,我从她的眼神中知道她是喜欢我这个老师的,后来,她会问我:“老师,作业需要帮你发吗?”有时也主动跑到我办公室问我:“老师,要帮你把作业搬到班上去吗?”我知道,虽然她不是课代表,但孩子渴望自己被重视、渴望与老师交流那是好事,我让她如愿以偿地搬上了作业本,开心的微笑和欢快的步伐回到了她身上。我趁热打铁跟她交流,同学之间的交往,其实都是一些小事,不要把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做一个快乐的人。她“噗呲”一声笑了。从笑声中我知道,她已经慢慢打开心门。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班以留守儿童为依托,特意开拓了课外角、答疑角、亲情角等新空间,让“双减”有内涵,有实效,更有温度。每天的延时服务时间,答疑角无疑增强了“双减”实效。“横要写在横中线上,撇捺要舒展开……”我握着着娜娜的小手,耐心地讲解着。孩子竖起小耳朵,仔细地倾听着。班上各科老师充分了解娜娜的薄弱知识点,对她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设置答疑角,确保娜娜能够在校完成各科书面作业。一段时间下来,娜娜的成绩有所提高,奶奶喜笑颜开地找到我:“老师,‘双减’好啊,我家娜娜在学校就完成了作业,回来还有很多时间看书。”娜娜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奶奶也不用愁她的学习没人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