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友兴
大运河江淮段,其前身是著名的邗沟,称里运河,亦称上河。
提起上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创作的风俗画,全图以三分之一的篇幅,精心描绘了汴河上紧张、繁忙的航运景象。正如周邦彦《汴都赋》所云“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闽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展现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汴京的繁华气派。
学者周宝珠先生认为:《清明上河图》之“上河”, “河”应指汴河;“上”,按宋人习惯用语,乃“到”或“去”的意思;那么“上河’,就是到汴河去,像到金明池游玩被称作“上池”一样。依照周先生的意思,“上河”之“上”,当作动词讲。
《说文》:上,高也。“上河”者,高河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开宝七年冬十月(974),“甲申,上幸迎春苑,登汴堤,发战舰东下。”“丙午,复幸迎春苑,登汴堤,观诸军习战,遂幸东水门,发战棹东下。”迎春苑为北宋皇家四大名园之一,建于五代后期,位于汴京城外城东南隅,汴河之北侧。其时,宋廷规取南唐,宋太祖在一个月内两度亲临现场,观摩习战,遣发王师水军。
《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汴河以黄河为水源,含沙量极高,河道淤塞问题严重。太祖“登汴堤”,其时,汴河在汴京城中即高出地面不少。熙宁六年十一月(1073),王安石御前对话,“今沟首皆深,汴极低。又相国寺积沙几及屋檐,则汴河如此渐高未久。”原因是,“自建都以来,漕运不可一日不通,专恃河水灌汴,诸水不得复入汴,此所以积沙渐高也。”相国寺位于汴河以北,内城以南,御道东侧的城中位置。自宋初至此,仅百余年时间,汴河在汴京城中已为地上悬河。
《梦溪笔谈》卷二五,“自汴渠堙淀,京城东水门下至雍丘、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二尺余。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雍丘即今之杞县,襄邑即今之睢县。《太平寰宇记》,“襄邑县,(开封府)东一百四十五里。”就是说,汴水出开封东水门,经雍丘至襄邑,一百四十五里汴河,皆为地上悬河。
楼钥《北行日录》,乾道五年十二月三日(1169),“自离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埋塞,几与岸平,车马皆由其中”。宋金淮水为界,汴河河床已经成为陆路,漕运功能彻底丧失。楼钥所记之汴河,反映的实是北宋后期的状况。
《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其时,汴河全线已为悬河。故以汴河之高,诚为上河也。
《康熙字典》:上,“在上之上,对下之称。崇也,尊也。”
姚汉源先生著《京杭运河史》,解读大运河之大,“大”之名固无愧,历史长,路线亦不短。大运河,英文作:The Grand Canal。直译当为最大的运河,最重要的运河,这才是对于大运河最为准确而贴切的诠释。
张洎说:“惟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北宋后来对汴河的倚重更为突出,“近岁已罢广济河,而惠民河解斗不入太仓,大众之命,惟汴河是赖。”
熙宁八年,张方平奏曰:“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京,大也;师,众也;大众所聚,故谓之京师。有食,则京师可立;汴河废,则大众不可聚。汴河之于京师,乃是建国之本,非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宋史·河渠三》,“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而汴河所漕为多。”同书,汴河,“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可以说,汴河是北宋王朝的命脉。在首都四河漕运中,汴河自是无可争议,也无可替代的“上河”。
再看江淮间运河即里运河,隋唐大运河开通以后,此间运河为全线最为稳定的控制性河段。白居易说,“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出汴河,过淮河,就是里运河。
《宋史·河渠六》,“诸路岁漕,自真、扬入淮、汴。”“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路租籴,于真、扬、楚、泗州置仓受纳,分调舟船溯流入沛,以达京师,置发运使领之。”汴河与里运河虽以淮水相隔,但在通漕的作用与地位上却是紧密关联的整体。
清人王明德上表过总结性文字:“淮扬为淮黄下流,漕运咽喉……臣思天下赋税半属东南,由江达河,止恃漕河一线。”王明德所言,乃是清初的状况。其实,自隋唐直至宋元明清,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南北分离,大运河联系两者的纽带作用,各朝各代又何尝不是如此。
元末,张士诚起义军占据了高邮城,控制了运河要道,严重影响江南财富和粮食通过运河北运大都,等于掐断了元廷的财源。元廷为此不惜动用了百万兵力,以举国之力企图拿下高邮城,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就其重要性而言,与汴河一样,里运河亦是“上河”。
在里运河一线,江淮分水岭并不明显,但高差确是存在的。
《宋史·河渠志》载:“(向)子諲曰:‘运河高江、淮数丈,自江至淮,凡数百里,人力难浚。昔唐李吉甫废闸置堰,治陂塘,泄有余,防不足,漕运通流。”“运河高江淮数丈”,似有夸张的嫌疑,但不能否认北宋后期运河高于江淮的基本事实。向子諲言,“唐李吉甫废闸置堰,治陂塘,泄有余,防不足。”所谓陂塘,相当于今天的水库,乃地势起伏地带常见的水利工程。
秦观诗句:“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无四壁。”“地据扬楚脊”,可见高邮之高,并非虚言。
里运河西濒江淮丘陵尾闾,地势东倾。雍正《高邮州志·水利志》:“邮地西南连接扬州、滁、泗、天长诸山。其间危冈断岭,累累相属,地势为高。东北与淮安、宝应、盐城相连,地势为最下,以地滨于海故也。高者,水之所出,其源有七十二涧。下者,水之所归,凡七十二涧之水,皆汇于三十六湖,而后入海。”最早的邗沟自武广湖、陆洋湖之间,至高邮北二十里之樊良湖,折向东北入博芝、射阳二湖,再向西北出夹耶,至山阳入淮河。在生产力极为有限的古代,运河避高就低,是极其自然的选择。汉末建安初年,陈登任广陵太守,邗沟淤塞,加之运道迂回曲折,乃更凿西道,绕过了射阳湖区。邗沟西道的走向,从广陵至樊良湖不变,但从樊良湖往北不再绕道博芝、射阳二湖,而是径直往北开渠,沟通津湖(今界首湖)、马濑湖,复经射阳湖北段达末口入淮。从工程学的角度看,今天的里运河一线,正是控制江淮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的阶梯所在。
宋周孚《宋故保信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虞侯解公神道碑铭》:解元受淮东宣抚使韩世忠之命,到承州(高邮)抗击金兵,“就道召其乡民徐康,使结集沿水民为寨,决上河水以绕城,城东、西、南淖不可骑。”宋时,高邮城傍水而立。“决水”,故其水头为高;“东、西、南淖不可骑”,水源当引自于西首运河。因此,铭文之上河,所指必是运河。
解元与金人战于承州,为绍兴四年十月(1134)。宋金战争之时,水利及漕运俱废。故而,此上河之谓当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这个时间点,与《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时间点,大致应当是相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