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甘垛镇教育中心校 从建城
农村特校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办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对于深化办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市教体局多方努力,投入18.1万元加快甘垛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在小学、初中、幼儿园分别建设一所融合教室,全力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安置工作。目前甘垛镇平胜小学和横泾小学都建设有乡村少年宫,给农村孩子(包括特殊儿童)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空间。那么,如何办好农村学校的融合教育呢?
一、定位的转变
融合教育不是针对那十几个特殊孩子,其实是针对有教育需要的全体孩子。本学年,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有一些特殊孩子,说话内容及音调异常,甚至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融入到我们正常孩子的学习生活当中呢?首先,我们要调整好心态,面对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要以诚心来对待,不能对这类儿童有任何的偏见,更不能产生厌恶情绪。同时要就此类儿童的行为特征进行深入了解,在心理上做好接纳自闭症儿童的准备。还要让自闭症儿童所在班级的学生能够诚心接纳他们。
二、课程的转变
学校为每个特殊学生制定了三张课表。一张是孩子们日常的课表,一张是资源教室训练的课表,还有一张是拓展课表。资源教室课表要根据每个学生日常课表、学生需要训练和补救的项目而定,而拓展课程则是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选课。例如二(1)班的陆同学,参加的是拓展课“开心拼拼乐”,他和其他学生一样跟着老师方法一步步去完成,最后完成作品。小陆同学虽然在智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但是通过训练,他在空间知觉和视觉辨析方面有较大进步。
三、角色的转变
农村学校的教师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普通教师,也是资源中心工作人员;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承担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经过几年的融合相处,特殊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产生了浓浓的情谊。小陆同学的妈妈说:“谢谢二(1)班的孩子,谢谢二(1)班所有的家长,谢谢所有的任课老师!曾经也考虑过让儿子去辅读班读书,是你们的包容和接纳,让他走到了今天,更多地适应着、体验着普通的集体生活。”家长感激学校,学校也为小陆感到高兴。六年中的进步,有他自身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成熟,也有家长不懈的倾情培养,当然也得益于随班跟读、无缝融合的学校教育。
四、办学模式的转变
随班就读孩子生活、学习的空间主要在普通教室。为此,学校采用课堂教学分层策略。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尽可能给特殊儿童以充分参与的机会。教师在提问时,设计好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分别提问正常学生与特殊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做,对特殊学生则在数量和要求上做灵活调整。教师实行分层化的课堂作业设计,尽量安排富有层次性的弹性化作业,以考虑到特殊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满足特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对象上,由目前听障、智障两个主要类型,拓展为多动症、自闭症、精神残疾、行为障碍等类型。在安置形式上,由以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为主的形式,逐步提高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和远程送教等模式在教育安置中的比例。
五、培养目标的转变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因材施教。对于听力和肢体障碍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途径。对于轻度智障学生,通过职业技术教育获取一技之长,自立于社会。对于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则侧重于生活自理能力教育。
学校采用助学伙伴帮助随班就读学生学习、活动与游戏,减少特殊学生一部分学习、生活的困难,在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中,开阔眼界,更多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同时,助学活动也是助学伙伴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发展的好机会。特殊学生不管是完成独立的任务,还是合作的任务,从中都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为集体服务的成就感。
学校所有场地都向特殊儿童全面开放、全面使用,学校厚德小花园、足艺大操场、风雨室内操场、畅习大车库、珍味大食堂等都是孩子们活动、学习的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