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翁正倩)行走在我市各主导产业集聚区,如火如荼的生产建设现场,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中环艾能G12大尺寸高效硅片项目、晶通(高邮)集成电路晶圆级扇出型封装项目、SMT贴片LCM模组制造项目等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的落户、投产,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再添强劲动能。
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阳光雨露”。市十五届人大自履职以来,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监督推动、法治保障和人大代表的作用,聚焦市场主体需求,积极营造快捷、高效、规范、透明的营商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根据年度工作议题安排,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全市贯彻落实《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在听取市政府贯彻落实省相关条例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分成8个小组,深入市行政审批局、税务局、法院等11个相关部门和13个乡镇(园区),通过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我市营商环境现状,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聚焦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堵点、痛点,征求社会各界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转交政府部门办理。市人大常委会还连续多年对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服务精度、深度和温度不断提升,以优质营商环境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市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政务环境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不断优化。公安车管、交通运输、民政婚姻登记、农业农村、住房公积金等7个分中心已纳入一体化管理;新出台的《推行企业开办“全链通”平台实施方案》,大大提升了企业开办便利度。联合审图、多测合一、多评合一以及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制度的实行进一步加快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市各部门加快与省市上级部门业务系统的整合,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放管服”改革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同时,我市法治保障基础进一步夯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进一步强化,与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常态化结合,建立了“首违不罚”清单;充分发挥惠企政策效应,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力资源建设,规范中介市场行为,极大破解了要素制约,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