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经济开发区教育中心校 全竹贵
近日读了朱永新的新书《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这是朱永新有关教育阅读的随笔集,分为五个专辑,即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把生命读成传奇大书、孩童是巨人、我们正在涨潮的海上、享受着教育幸福。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认为,《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的出版意义“在于其所倡导的新教育理念很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儿童第一”;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为本书创作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中,永新开篇就把他所推崇的曼德拉的一句话摆了出来: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来改变世界。”
我对朱老师新著的理解是,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故事。作为教育者,就必须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相信每一个孩子,挖掘其潜能,让每一朵花儿都鲜艳盛开,让每一棵树儿都茁壮成长。
阅读该书,我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他曾写过一本书《要相信孩子》,书中有这样的观点:通向儿童心灵的道路,不是一条只需要教育者及时铲除杂草(儿童的缺点)的、平坦而洁净的小道,而是一片肥沃的地,儿童的各种优秀品德像幼苗一样,将在这块土地上逐渐成长。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幼苗,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的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
我还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了解到,他把难教儿童(即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当作科研对象来研究,长期跟踪记录。他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的成长过程,其中107名“智力发展极端迟缓”的学生,被培养成了“完全合格的有教养的人”,其中13名还受到了高等教育。
阅读该书,我还想到了李镇西,他的《爱心与责任》《教育的100种可能》《给中学生的一百封信》《民主与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等专著一直激励着教育工作者。他在多本书中提到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1995年,他被学校安排教初一“实验班”(全年级成绩最拔尖的学生组成的“重点班”),一带六年,送到高三。但他还请求学校,把“最差的学生编成一个实验班”,学校按照他的建议,组建了全年级学困生的“实验班”,他一个人同时担任两个分别由学优生和学困生组建的“实验班”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学生总数131人。他和科任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每次上课要备四套教案,布置四套作业,每次考试命制四套考题……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带着由孩子们评选出来的“本周进步最大的同学”一起去公园玩儿;每天晚上他都要记录当天的教育行为和感悟,其中他对让人特别头疼的十来个顽童单独跟踪记录,写下他们每一步的成长。25年后,这几十个曾让他头疼更让他心疼的顽童长大了,成了公务员、军人、教师、医生、足球教练、摇滚歌手、钢琴师、企业老总……
作为校长、作为班主任、作为教师,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是朱永新,还是李镇西,他们所共同拥有的观点就是:相信孩子,孩子是种子,孩子是希望。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始终思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要始终给学生爱与智慧,让爱与智慧同行,这样的爱才有深邃隽永的价值,这样的智慧才有生命的温度。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让爱与智慧同行,才是老师成长的不二法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向朱永新和李镇西学习,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宽容的胸怀激励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个孩子当作自己的作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倾注热情,挥洒生命,帮助他们把人生变成一首隽永的诗、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部厚重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