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播革命思想 唤起民众抗日
——记陈特平烈士

  陈特平,男,原名陈树谷,又名陈如谷,浙江省上虞县通明乡花园畈村人,1916年9月13日出生。

  1929年,陈特平小学毕业后,由于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生活贫困,父亲再也无力供他继续上学。14岁的陈特平被迫背井离乡,到余姚县城的普文明书局当学徒,饱尝童工受虐待和屈辱的生活之苦。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及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使陈特平对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为了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他每天清早就跑到离家二三里的县城图书馆,翻看报刊,开始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有时还到30里外的百官镇参加时事讨论会,渐渐明白了一些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2年,陈特平经亲戚胡愈之介绍,进入邹韬奋主办的上海生活周刊社营业部做练习生。《生活周刊》是一个进步刊物,为其撰稿的都是一些爱国名人、学者,宣传的内容大多是抨击和讽刺国民党当局腐败无能,积极主张抗日,在全国影响甚大。陈特平在这里有机会阅读大量的进步书刊,接触一批进步作家。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逐渐成长起来。

  1933年12月,《生活周刊》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言论反动,诽谤党国”的罪名,查封停刊。陈特平又被迫回到上虞。他仍然坚持到图书馆看书,和丰惠镇的青年一起讨论时局。1935年,他到北乡谢家塘的陈留小学教书。此时,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陈特平胸怀救国大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抗日宣传活动。他选用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散文、小说等作品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歌曲、漫画、演戏等多种活动形式,在学生和人民群众中进行抗日宣传。他经常到农民家里访问,向农民进行抗日宣传。他还组织上虞的进步教师和青年,举办“读书会”,传阅进步书刊,开展时事讨论。陈特平的积极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1936年底,国民党上虞县党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经亲友营救获释。

  1937年初,陈特平进入上海中华月报社做资料校对工作。在那里,他不仅有机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结识了共产党员郑森禹和革命作家叶紫。在他们的指点和帮助下,他的思想觉悟和写作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他白天工作,晚上到李公朴、冯定等人创办的“量才补习学校”学习俄文,还参加了很多社会活动,如歌咏队、读书会、拉丁文新文字研究会等。在这些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革命进步青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他更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3月,中共浙江省工委组织部部长邢子陶到上虞县后郭村,了解上虞的抗日救亡情况,并考察了陈特平、罗振声等人的表现。4月,邢子陶将陈、罗两人介绍入党。5月,成立上虞县后郭村党支部,罗振声任支部书记,陈特平任组织委员。6月,经中共宁绍特委批准,成立中共上虞县工作委员会,陈特平任工委书记。1939年5月,宁绍特委为加强对上虞县抗战工作的领导,派傅子平任上虞县工委书记,陈特平调任组织部部长。这期间,陈特平十分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培养和发展了几十名进步青年入党,并在许多地方新建了党的支部,为全国抗战初期上虞县党组织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陈特平组织人员在农村办起了夜校、读书班,在百官镇开办了“启明书店”,在后郭村办起了“协进图书馆”,传播革命思想,唤起民众抗日。许多进步青年把陈特平看作“启蒙老师”、革命征途上的“引路人”。

  在抗日救亡活动中,陈特平十分注意斗争策略,善于利用各种矛盾,争取国民党进步势力,积极开展抗战工作。1938年秋冬,国民党上虞县由比较倾向抗日的俞渭川、陆桂祥分别担任县党部书记和县长,陈特平利用这个机会,把党的秘密工作和合法斗争结合起来,争取国民党人士抗日。1939年1月,经宁绍特委批准,陈特平带领部分党员和青年打入政工队,秘密建立了党支部,由陈特平任支部书记。他们在政工队广交朋友,培养和发展党员,政工队35名队员中,有17名党员,3个区队长都由我地下党员担任,其中陈特平担任松厦区队队长,从而使政工队基本控制在我地下党员手中,抗日宣传活动搞得十分活跃。他利用政工队区队长的合法身份,深入全县主要集镇和广大农村调查研究,撰写了《把工作开展到山区去》《山村一宿》等文章,登载在上虞县整治工作队编印的《政工阵地旬刊》第三、四期合刊上。他还经常为我地下党控制的《上虞报》等报刊撰稿,宣传和动员群众抗日。

  1940年4月,组织上决定,调陈特平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学习结束后,任军部侦察连指导员。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遭受巨大损失。陈特平在这次事变中因腿部受伤被俘,被国民党关进上饶集中营。5个多月后,他和同监的战友梁恤夫、周天洁等一起越狱。后因与难友失散,孤单一人,忍着伤痛和饥饿,步行1个多月,回到老家。母亲见他一身破衣,骨瘦如柴,心如刀绞,泣不成声。陈特平宽慰母亲说:“你是不是怕我死呀!不要紧,我是不会死的;即使死了,是为人民大众而死,也是光荣的。”他在家里设法与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是年冬,新四军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陈特平被输送到苏中一分区,任江都县委宣传部部长。1942年下半年,他调任高邮二区区委副书记。

  高邮二区周围日伪据点林立,日伪军“扫荡”频繁,斗争艰巨。陈特平就分工负责这块地区的开辟工作。他不顾个人安危,穿插于敌伪据点之间,宣传和组织群众,开展反伪化斗争。当时,二区西部中心地带的张家庄驻有伪扩充团四五百人,是我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的一大障碍。这个据点与车逻、十里尖、一沟、二沟等日伪据点,连结成高邮城的外围封锁线。日伪军凭借这些据点,经常下乡骚扰百姓,推行伪化,袭击我抗日根据地。因此,我分区和高邮县委决定采用反伪捐、反征粮的斗争手段,断其粮草和经费,逼走据点伪军。

  1943年夏收前,陈特平发动和组织几千名民兵、群众,包围张庄据点,进行游行示威,迫使伪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群众顺利地收割了庄稼,保卫了夏收,打破了敌人的抢粮计划。

  1943年冬天,敌人通过便衣活动、设立税卡等手段来对付我们。张庄伪军在十里尖附近的郭长山家设立税卡,收税收捐,敲诈勒索,当地群众深受其害。为了拔除这个税卡,扫清敌据点的外围障碍,12月25日下午,陈特平在我敌工干部陈泉等2人配合下,袭击税卡。不料,由于坏人报信,他们在李家庄遭到伪军及便衣队两路夹击,陈特平右脚中弹负伤。他一步一个血印跑到李家庄的北面,不幸被俘被关在张庄敌据点里。敌人先诱其投降,遭到严词拒绝;接着毒刑拷打,而陈特平始终坚贞不屈,大骂伪军是汉奸、走狗、卖国贼,并怒斥:“你们的日子不会长了!”

  陈特平被捕后,我分区敌工科多次设法营救均未成功。于是,组织地方武装向伪据点发起攻势。1944年1月初,十里尖伪据点被我方拔除,张庄据点的伪军惊慌失措,决定撤离。8日夜,敌人将遍体鳞伤的陈特平架出据点,阴险地对他说:“今天夜里送你回去!”陈特平知道敌人要下毒手了,慷慨地说:“别跟我来这一套,共产党员既被你们抓来,根本不想活着回去!”就这样,陈特平被活埋在张庄南面的麦田里,时年28岁。

  敌人逃离张庄据点后,我地方干部找到活埋陈特平的地方,挖出烈士遗体,就地立碑安葬,碑上写着“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为悼念烈士,县抗日民主政府将该地命名为“特平乡”(现为车逻镇特平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反动派一度占领张庄,陈特平烈士的墓碑被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当地群众重建墓碑,永志怀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刊
   第06版:副刊
   第07版:特别报道
   第08版:专版
传播革命思想 唤起民众抗日
高邮市职工医保门诊特殊病种认定责任医师名单的公示
高邮报特别报道07传播革命思想 唤起民众抗日 2021-05-28 2 2021年05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