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落地记”——
“小感动”引来“大项目”

  □  中科应急管理研究院  张晓峰

  省第十二批科技镇长团轮换工作会议上,省里就镇长团工作要求,要把各方创新资源的“源头活水”引入到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天地”。怎么引入?我思考了很久,比如如何做好当地企业与后方科技创新资源的桥梁、纽带,如何把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成当地企业、产业的经济效益等等,加上自己以前工作中“走南闯北”的经验,感觉镇长团工作不难。

  来到高邮,等真正熟悉了,无论是成果落地,还是项目、平台落地,似乎又都没那么简单。

  高邮已建立众多高校的平台载体,如武汉理工、大连理工、济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地方的领导建议团员拓展渠道,根据高邮产业方向,增加大学与高邮的合作,我获悉曾经的好兄弟张典慧现任职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厦门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并且正和扬州地区有所“接触”,立刻打电话给典慧兄,邀请来邮商谈厦门大学科创资源落地事宜。

  原以为这个头开得不错,但根据其他渠道了解的信息:厦门大学和重庆等地也在洽谈,高邮是县级市,先天上不如大城市,如果考虑落地合作的话,那些大城市比高邮更有竞争优势。

  这个信息对我打击很大,经过镇长团内部多次讨论,联合组织科技部门会商,大家委托我再跟学校沟通一下,尽可能争取。我再次拨通典慧兄的电话,一系列理由列举出来之后,我也打出了最后一招——感情牌:别的理由不说了,我在高邮挂职呢,老哥来看看我,总行吧,算是给予我工作上的支持。拗不过我的坚持,典慧兄终于同意来高邮“再看看”。

  初冬的一个周末,典慧兄从厦门飞抵扬泰机场,等到达入住酒店时已是晚上8点。酒店里,高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科技局局长谭旭等领导率领一班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多时,见面后对曾经到访厦门大学期盼合作的经历、高邮的产业发展情况、高邮人才科技方面通力合作情况等作了详细介绍,并且诚挚希望厦门大学和高邮直接建立合作,希望高邮能够分享厦门大学的科创成果,厦门大学也能分享高邮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果。通过当晚的深入交流,典慧兄对高邮的产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隐隐感觉到,高邮和厦大合作“有戏”了。

  回学校后,典慧兄把高邮的产业特点和热情向学校领导进行汇报。一个月后,他再一次来到高邮,对智慧照明和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实地考察,真切体会到厦门大学的研究成果与高邮的新能源产业契合度高,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可以在高邮为厦大师生提供和搭建创业和成果转化的平台,并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引入生态环境学院、信息学院等资源参与到合作中来。

  经过多次沟通交流与互访,克服新冠疫情等影响,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高邮创新园于去年在高新区正式落地,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和开展中。前段时间跟典慧兄再通电话,他跟我又聊到第一次在高邮的那次见面,当时最打动他,后来也让学校感动的,不是别的,就是高邮人这种执著的韧劲和满满的诚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特别报道
“小感动”引来“大项目”
吴道子观音像追忆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小感动”引来“大项目” 2021-03-04 2 2021年03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