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1月2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写汪曾祺回乡为哪般

  □  陆建华

  感谢《雨花》2020年第12期,用10个版面发表了我写的超万字的长篇“汪研”文章《汪曾祺的回乡之路》,这是我迄今为止第三次写汪曾祺阔别家乡高邮42年后回乡。

  第一次写的,见于1997年7月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传》中的《悠悠故乡情》(上)。由于那年5月16日汪老猝然辞世,全国文坛和广大“汪迷”同声痛悼,出版社希望抓紧将《汪曾祺传》出版,以满足广大“汪迷”更多了解汪曾祺的愿望。这意见是对的,但,写到汪曾祺回乡一节,却是粗线条的,虽然核心情节不变,限于资料不甚丰富,有些事实交代不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汪曾祺传》第一版印了一万册,反响颇佳,评价不俗,但书中关于汪新时期回乡的章节写得不够丰满,我一直心存遗憾。

  整整过了12年后,终于等来弥补遗憾的机会。汪老去世以后,影响非但不减反而不断扩大与增加,他的著作被一再重印,关于他的回忆与评价文章日益增多,这对深入研究汪曾祺当然十分有利。2009年5月,我在不断得到新资料后,写了长篇散文《汪曾祺的回乡之路》,发表在这一年的《北京文学》12月号上。责任编辑白连春先生写信告诉我说:“稿件收到后立即编发了,由于篇幅长,审稿时领导希望压缩两千字,就为这拖延下来了。后来,觉得文中许多资料是新得到的,删掉可惜,便反复向审稿领导陈述自己的看法,终于说服了领导,半年后,仍按原稿发表了。”白连春先生如此爱惜我的作品,令我深深感动。拙作发表后,产生令人欣慰的影响,《作家文摘报》《老年博览》等报刊还及时作了摘要转发。

  时间过得很快,仿佛转瞬之间,又是10年过去了。201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耗八年之功“发动社会力量、组织专家学者,钩沉辑佚、考辨真伪、校勘注释、编辑出版(引自《出版说明》)”了12卷本《汪曾祺全集》,在第12卷《书信卷》上,我看到三封涉及到汪曾祺新时期回乡史实的信件。这三封信是汪曾祺分别写给他的小学同学刘子平、弟弟汪海珊与妹妹汪丽纹,还有我。前两信写于1981年8月26日,第三封是写于第二天,即27日。汪曾祺两天写三信,如此密集不同寻常,最引起我特别注意的是,他一生总共给我写了38封信,我在7月27日写给他的第一封信中,就问他什么时候回高邮看看,他回复说:“关于我回乡事,一时尚不能定。”如今,三封都是寄到高邮的信,写给刘子平和自己弟妹的两信中,都重点谈到 “很想回家看看”的愿望,而在接着写给我的信中,却只字不提。这并不是疏忽,而是有意为之。这首先是亲疏问题。刘子平是小学同学,弟妹更不用说了,这三人与我比较起来,汪曾祺最感陌生的是我。其次,汪曾祺离家乡42年后,对家乡情况基本不清楚,他料想与我这个刚认识不久的文学青年商谈回乡的事,谈也无用。当他见到刘子平与弟妹们把回乡这件事想得过于简单,又不便明说,只好委婉地在写给刘子平的信中,明确提出:“如果由高邮的有关部门出函邀请,我就比较好说话了。”偏偏刘子平没办法找到“高邮的有关部门”发出邀请函,无奈之下手持汪老的信到宣传部找我,这才引发以后一连串的我出面四处奔忙、朱维宁等人出手相助,并最终促成一个多月后汪曾祺终于得到高邮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函,于10月10日回到家乡,圆了魂萦梦绕42年的思乡梦。

  汪曾祺写给刘子平的信,我是《汪曾祺传》出版之后才看到的,我由此信受到启示,于2009年第二次写了汪曾祺回邮的散文;又过了10年,我从《汪曾祺全集》的第12卷《书信卷》中得知,原来汪曾祺那次给刘子平写信的同一天,他还给弟妹们写了同样内容的信。把两信一起看,许多事豁然开朗。比如,围绕回乡事,汪曾祺与我的书信联系、电话联系明显增多,就是他明白,那个当时虽没有一官半职的叫做陆建华的文学青年,看来在县里人缘不错,正是他出面找人帮忙,汪曾祺才最终如愿还乡。也正是在那段时间,汪曾祺突然给我寄了一幅画,画上是高邮常见的茨菇、荸荠各两个,一个鸡头米,并亲切题字曰:“中秋后两日,得建华书,写故乡风物,聊以寄意。”他说的“得建华书”,正是指得到我写给他的报喜信,知道县委书记查长银已同意请他回乡了。显然,他老人家欣喜之下,特意画了一幅画抒情,并以此作为对我的奖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公益广告
三写汪曾祺回乡为哪般
一册汪曾祺故乡的文学图谱
话说保全堂与万全堂
难忘的旅行
高邮报副刊03三写汪曾祺回乡为哪般 2021-01-22 2 2021年01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