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与周长,如影随形。不少学生学习起来都觉得很困难,老是混淆,特别是解决问题,往往千头万绪,苦不堪言。面积的练习课上,有这样一道题:“一个长方形苗圃,长24米,宽16米。如果长不变,宽增加4米,那么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问题抛给学生后,一两分钟后教室里仍然寂静一片,但是到处弥漫着思考的气息。我本想直接讲解快速完成教学任务,可不忍打断学生,于是继续等待。慢慢地一只只小手自信地举了起来,瞧!学生的思维开花了!
生1:条件告诉我们长不变,宽增加后其实面积就变大了,新的宽是16+4=20(米),新的面积就是2420=480(平方米),原来的面积是2416=384(平方米),增加的面积是480-384=96(平方米)。
(有人频频点头,多数学生似懂非懂,还有学生一脸茫然。)
生2(急不可耐):我先画图,标出长24米,宽16米,再把宽增加的4米用红笔画出来,下面多出的部分就是增加的面积,直接列式244=96(平方米)。
生3(跃跃欲试):我知道了,题目告诉我们长不变,宽增加,其实就是增加了一个小的长方形,长还是24米,宽是4米,直接列式244=96(平方米)。这个方法真简单。
我以为学生就这样解决完,可另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生4:老师,这个问题画图就能清晰看出来,我把题目改编一下考考大家。题目是这样的:用40米长的篱笆围了一个长是24米的长方形苗圃(其中一个长靠墙),这个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努力解决着问题,纷纷举手示意。
生5(疑惑不解):我知道求面积就得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可宽不知道,怎么办?
生6:借助图形,求出宽就能算出面积,宽从周长里算。
生7(自主发言):这里还有一个陷阱,一边靠墙,只能去掉一个长,40-24=16(米),162=8(米),248=192(平方米)。
一道题带给我的是满满的收获,不仅仅是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更多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已经有意识地改变题目,迎接新的挑战,又有了新的豁然开朗。
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不能简单地立足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层面。知识也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适时地换个视角,可能风景这边独好!拒绝模式化的套路,让思考不停歇。这就提醒我们,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决问题,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