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懂审美的童年,我就被蔷薇迷过。龙河河堤上,住着一户上了年纪的人家。一条大河,两岸树木,广阔的田野,让那远离了村庄的篱笆墙小院,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那时候,环境都还天然,乡下顶多就是些野花。暮春,这花那花都开得差不多了,就轮到蔷薇上场了。那户人家的蔷薇,爬满了墙,风剥雨蚀的篱笆,全被新绿包严实了。绿墙上再开满粉的紫的蔷薇,怎么看,都是一幅仙境了。
到了后来读书做题,遇见古诗排序:①水精帘动微风起②绿树阴浓夏日长③满架蔷薇一院香④楼台倒影入池塘。我无需动用什么方法口诀,仅根据快闪在脑海的画面,就排好了顺序并另仿了一首:绿树浓阴夏日长,小院依偎河堤旁。篱笆墙上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任何葵花宝典,都抵不过灵动的鲜活的生活。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黄四娘家千朵万朵的花里,我总以为少不了的必有蔷薇。这判断,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龙河河堤的记忆。
对黄四娘的身份,大家学者争议颇多,没有定论。她是花禅、艺伎、尼姑还是普通妇女,都不是问题。以合唱形式盛开的蔷薇,“千朵万朵压枝低”,蔷薇将自己的热烈和美丽做这对芳邻闲适达观的铺陈。柔风夹着花香,细暖裹着闲情。饱经离乱的杜甫在草堂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苦难,我们不可能全部想见。能够得到的判断是,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离乱,即便都落在了一个人的命运里,那也只能接受。得有带泥啃萝卜吃一截洗一截的耐心和钝感,还得有看远看高看将来的信心和敏感。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是诗人,对一朵花犹豫“可爱深红爱浅红”的也是诗人。让一个诗人在我们心目中活着的,可以是大节,也可以是细节。花开了,对一朵花微笑。蔷薇开满墙,那就对满墙的花微笑。粉的温润、紫的娇羞、黄的热烈、白的纯净,时时飞舞的戏蝶、客来啼鸣的娇莺,构成了生动的春日画卷,是杜甫抵御苦难的力量。
我就读的大学在相山角下。一路上坡,从食堂或者图书馆出来,迎面就是错落的山墙。四五月间,蔷薇盛大而浩荡,延绵出整个校园的优雅和浪漫。光阴的墙、尽染的绿、娇媚舒展的蔷薇花,记取了一届届年华正美的故事。毕业二十多年了,花墙想必早已不在。但蔷薇,是永远随时令开放的。一丛丛的碧叶,一簇簇的花儿,在季节里安门落户,从不缺席。一阵风拂过,蔷薇的香气扑面而来,几分陶然,绵醉到心里。
蔷薇,花开时合唱不喧闹,花落时独奏不凄惶。繁华富贵、简静平实,都是世间风景,有什么值得慌乱呢。蔷薇花热烈又安静的气质,实在是让我喜欢。田园风里可以有蔷薇,宫廷风也不拒绝蔷薇。蔷薇百搭却也有原则。
想那梨香院中学戏的日子琐碎而又漫长,人立深院,苦痛熬炼似被温柔富贵乡里的花柳繁华隐没。龄官不愿串角的胆色和傲骨,让贾蔷赌咒发誓、拆笼放雀的真性情,比荣、宁两府里那些银样镴枪头的少爷公子们凛然刚烈多了。蔷薇架下龄官画蔷,让只出现了短短五回的龄官,具有了和黛玉葬花、湘云醉卧一样的美学意义,光风霁月、古典幽深还有那么点苍然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