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6日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本周是我国第28个“爱粮节粮宣传周”, 今年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人们更加关注粮食质量安全,消费需求转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便利”。
为此,要加快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着力解决市场化形势下农民卖粮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快构建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国粮会连续丰放,2017 年粮食总产量1258亿斤,为历史上第二高户年,自2013年以来已连续5年突破10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迈上新台阶。同时,粮食需求平稳增长,部分主粮品种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大幅增加,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粮食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为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支林市场平稳运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生产能力更强供给更有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总量不足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实现了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但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党中央、国务院深刻把握我定农业发展新变化新形势,及时做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实施了以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生产能力更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厂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种子国产化率进中提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在供求基本面宽松的情况下,轮耕面积逐年扩大。
二是种植结构更优。粮食价格逐步回归市场,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2016年以第四第五积温带等非优势产区调减为主的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下降3000万面,大豆种植面积增加了100多万亩。在国家综合支持政策的引导下,预计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还将继续增加。
三是产品品质更好。合理的地区差价、品质差价逐步形成,增强了农民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意识,增加了绿色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
四是市场供给体系更健全。粮食批发零售市场网络不断完善,应急网点数量规模持续增加,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更趋合理,粮食物流效率逐步提高。
我国粮食进口来源更趋多元化
近年来,全球粮食主产国气候条件改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种植技术进步,生产连年丰收,需求平稳增长,库存水平处于高位,国际贸易量较为稳定,有效保障了全球粮食供应。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17/18 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6.51亿吨,比上年增加3580万吨。
我国小麦、玉米和大米等粮食消费以国产粮为主,粮食进口的主要功能是品种结构的调剂,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例很低。2017年我国小麦、玉米和大米分别进口442万吨、283万吨和403万吨,分别约占当年国内产量的3%、1%和3%。进口比较多的主要是大豆,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和油脂的需求逐渐增长,大豆需求快速增加,进口量不断增长。2017年我国进口大豆9553万吨,占我粮食进口总量的73%。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为巴西,进口量占总量的一 半以上且增长较快,近三年来进口量累计增加了59%。此外,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阿根廷等国家还有较大的大豆生产和对我出口潜力。总体来看,今后我国进口粮食的渠道将更为多元,布局将更为优化,在此基础上,以合作共赢为特征的粮食贸易将得到稳步拓展。
新时代粮食安全形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保证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能有丝毫含糊。
从粮食生产看,在产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结构性矛盾凸显,品种间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从粮食消费看,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吃得便利”跃升,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流通效率偏低,服务水平不高。同时,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休耕的实施,不台理库存消化的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都将给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带来新变化,对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提出了新要求。
饭碗里的中国粮情况如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政策兴粮惠农效应进一步显现。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没有出现大面积“卖粮难”。通过托市收购、优质优价、产后减损等措施,累计帮助农民增收逾2000亿元。
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建标准仓容1600多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2500多亿斤,完好仓容总量1.2万亿斤,仓储设施和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全国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充裕。中央储备粮规模稳定,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全部落实,发挥了“压舱石”和“第一道防线”作用。粮食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对稳定物价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粮食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1.8万家,年加工转化粮食近万亿斤,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
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事权责任进一步明确。
“吃得饱”向“吃得好”跃升
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特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消费分层明显,市场分化加速,普通谷物、初级加工品和低端产品的需求增长趋缓,而特色品种、精深加工产品和中高端粮油产品等需求快速增长。
在质量要求上,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有机、安全营养。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高、容忍度低,对营养健康的期望日益迫切,绿色优质粮油产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在供给服务上,更加注重便捷化、精细化。随着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对粮食产品方便快捷供应要求越来越高,网络购物、定制服务、多元融合等消费模式,呼唤更多粮食新产品、新业态。
相比而言,我国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增强紧迫感、用好窗口期,加快优化提升粮食供给体系,实现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要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要选准一批龙头企业,实施粮食产品和业态创新,鼓励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个性化供给。倡导和推广适度加工,鼓励发展全谷物、大豆蛋白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主食厨房、农商直供等零售业态。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进展
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供求形势深刻变化,改革势在必行。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改革调整大豆、油菜籽、玉米收储政策,目前正在进行实质性改革完善。
按照国务院统部署,立足东北地区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加工企业全面激活,产业竞争力明显提高,改革效果超预期。2017 年全年政策性粮食库存销售1679亿斤,是2016年的1.36倍。政策性玉米库存比历史最高点下降28%。
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加工能力扩大、转化渠道拓宽,玉米库存消化进度加快。稻谷库存较高,而且产业链条短、消费弹性小,是库存消化重点难点。要多管齐下、 综合施策, 完善政策性粮食销售机制,促使库存尽快回归合理水平。
要加快消化超期储存粮食,避免质量逐步退化、造成更大损失。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要定向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等,加强流向监管,严禁流入口粮市场。
粮食部门服务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为业者护航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优势、找准定位,以优质粮食工程为载体,着力构建连接产区销区、城市乡村的粮油购销服务体系。认真抓好粮食收购,着力强化政策落实、市场监管和为农服务,切实保护好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大力开展以代清理、代烘干、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为主要内容的粮食产后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建设粮食质量检验机构。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打通优质粮油进入消费者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
粮食产业如何创新发展
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构建适应国情粮情、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是兴粮之策,富农之道、惠民之举。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注重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协同”,加快创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县、特色产业园区、龙头骨干企业、优质粮食工程“四大载体”,实现粮食产业经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统筹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当前和长远、产区和销区、国内和国外、安全和发展“五个关系”;特别是把实施根食安全战略贯穿于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全过程,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粮食市场机制如何完善
十九大报告强调,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在完善粮食市场机制方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从哪些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围绕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粮食流通体系,提高市场机制运行效率,要把握好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创新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发挥好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二是培育壮大粮食市场主体。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中小粮食企业发展。三是加速构建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四是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