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弹指一挥间,面对历史的长河,它只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四十载春秋又很长,那是改革开放的阳光已照临家家户户的窗棂,谱写着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的希望。古城高邮中市口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可以镌刻成参天大树的年轮;抑或可以浓缩为一个句号、一个惊叹号,存放于高邮博物馆珍藏。
中市口的界定,简言之,它东起原县政府门口,西至人民医院,北到原高邮镇政府(伪县长王宜仲老宅),南抵小桥河边。它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延长,那不是真正的中市口。
上世纪80年代第一春,笔者踏着时代的足音回城工作,走进政府大院做一名公务员,亲历并见证那些巨大变化,愉悦之情会同如今市河的水花一道绽放。
“府前”高楼立 旧貌变新颜
回城之初,实小还是那个实小,政府对面的照壁还是那个照壁,变化是缓慢的。在政府大院,昔日的“老爷大堂”已成为楼房,而亭台楼阁、曲径通幽、东花园、西花园已荡然无存。
1984年体制改革后,大院里才有了政协楼、市委办公楼、人大办公楼。政府楼前才有两棵对望的雪松。而府前街的变化也同时唱起进行曲。第一招待所(后称秦园)和对面的青云楼商场大楼则成了府前街的制高点,傲视身旁那一座座平房。正因如此,才有了日后李鹏总理考察高邮时“高邮是个好乡”的点赞,现在念想,还真有点汗颜。可不是,当府前街一期工程完成后,一个外乡在邮工作的局级干部去外市开会,有人讥笑高邮的“府一”工程,说高邮人没出息,把政府门前搞得像一把厨刀,多难看。后得知有高邮人在场,就打着哈哈掩饰过去了。
府前街的巨大变化是从二期工程开始的。8.1万平方米的平房当年拆迁、当年建成,使拓宽至30米的府前街成了条商业性兼行政性、文化性的综合通衢大道。现在看来,500多户拆迁的工程只是微不足道的工程,然而在1995年当时地方财力有限,能有如此的手笔也是让人赞叹。且看两家被拆迁户主人的心灵轨迹。一位王工家住胭脂山,这是城内唯一的“山”,因春雨浇桃林,遍地胭脂水而得名。王工住此50余年,曾有过碧水翠映桃红、人与蜂蝶同醉的好时光,多少年的月华从树影的婆娑中流泻下来,依然把王宅梳理得明丽剔透而又如梦幻。王工的依恋终究被载笑离“山”而去。这“山”比起那巍峨的建筑群只不过是一抔土。另一位丁老师家住在菊花巷,房已是危房,靠着十门“大炮”(木柱打的点)支撑着,大概是穷家难舍,久久不迁,后经动员、安排,他终于告别了“昨天的故事”,加入被拆迁受惠的行列。
坐落在中市口的第一小学,原只有一个朝南的校门,学校越办越好,学生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朝西的大门。这座小学成了众多学子的起飞场。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就是从这儿飞出去的佼佼者。
春风拂杨柳 当道沐杏林
金风拂面,垂柳依依,杂花生树,这是伫立中市口亭向南眺望的最初一瞥。转身信步至秦邮水利史话前的小桥,向北遥望,仍然是杨柳袅袅,回廊曲折,一派怡人的景象,有退休工人每天在此垂钓,甩下的是希望,提起的是怡悦。回首身旁的水部楼,那是重建的。大概考虑交通问题,将原来东西向的楼改成南北向。附近烧茶炉的老周告诉笔者,过去有过波浪式的彩绘,有过祈求神灵保佑苍生的祭祀,那都是历史往事。如今,浏览秦邮水利史话,就像翻阅高邮治水的大书,触摸到党领导下的官员为实现“清水活水,不淹不涝的为民的心”。尽管现在的水部楼多了窗棂阁门的变化,但是改变不了高邮人为治水奋发图治、固若金汤的初心。
跨过水部楼的遗址,那里曾有朱月樵诊所、桑园、宋代就名闻遐迩的乾明寺,秦观为它撰文、魏源为它题匾。撇开历史的话题,还是说说在桑园和乾明寺旧址上建成发展、壮大的市人民医院。1995年,笔者曾偕同友人为门诊大楼落成撰写过拙作《红十字下尽朝晖》。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刘金鳌的题词“大医至善”和时任政协副主席朱延庆的题词“二甲医院更谱新曲,一流水平再上台阶”,流淌的是干群嘱托与心声。
1995年建成的门诊大楼建筑面积为6725平方米,总造价800万元,其中德国政府捐赠307万元,院方自筹350万元,其余皆为各方支持。23年后的今天,16层大楼为人医竖起新的坐标,从昔日湖滨乡遥看高邮,它比镇国寺还高一截哩。它的建筑面积有27000平方米,造价近亿元,登楼环视,众楼矮矣。现代化医院固然是要比硬件设施,但更是医术、人才的大比拼。23年前,全院高级职称只有20多人,职工304人,有床位340张,如今,全院高级职称200余人,职工1000余人,并有硕、博士70余人,床位达980张,这一切,与门急诊60万人次、住院3.5万人次一道,非昔日可比。该院作为扬州市北区域医疗高地,已名播远近。
过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作为新项目书就一笔,现在是小菜一碟。笔者于1991年底作为肺癌疑似患者急赴南京做CT检查,如今人医立即可查。那一项项令外行眼花缭乱、内行称道的项目正在此生根开花,织就“春风拂杨柳,当道沐杏林”的璀璨。
东风第一枝 春笋遍地生
老街贯通南北,市河传承今昔。离开水部楼转身向北,不远处有一家刻字店,现仍在刻字的老人陈正华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他说中市口的东北角是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秦邮饭店,后变为小商品门市,楼上则为桑拿浴室。西北角是百货公司二店(据说百货公司最旺盛时有200多人),二楼卖家具,三楼开舞厅。1984年体改,1991年撤县建市,机构更迭,都需要刻章,且都是被请到政府办里刻,有时为一颗公章手刻须花半天到一天,章的布局、笔划的粗细、笔锋的多姿,都在陈先生的运筹中。如今,他仍刀耕不止,目睹中市口变化,感叹道:“蛮好,做梦也想不到能生活在美如画的世间。”
与刻字店相距不远的一家“太湖美”,店主是老师李庆生,他开这个一间门面的店,可谓敢为邮城先。他卖无锡泥人、电子表、女孩喜欢的饰物。多年的经营,他掘得了第一桶金,等个体经营犹如春笋遍地生的时候,他已去各处旅游,游者悠者。现如今80多岁的他身体依然是棒棒的,常年游泳不辍,好一个自称遇上好时代的“浪里白条”。
同刻字店近在咫尺的高家万能开锁中心,与110联动。一个电话,立马就到,到了就成。店主高权祯,笔者为他写过文章,肯定他改正错误重新起飞的作为,彼此便成了忘年交。某年春节,笔者家门锁打不开,他立马就到,立竿见影,分文不取,反而带着礼物来拜年。他有一子,娶亲后,夫妻继承父业,口碑亦佳。还有一女,在邮中做教师,也有成就。高权祯常说,他都遇上好领导、好朋友,才有今天舒心幸福的日子。别以为这些是雕虫小技,它却是改革开放在小城的一个缩影,一张今胜昔的老照片。
小桥连万家 市河一支花
中市口向南不远是小桥。改革开放初期,市民关心的是粮店和“五一食堂”(也做过书场)。汪迷最关心的是高大头修鞋铺,那是汪老的《皮凤三楦房子》让他出了名,他却不领情,那是因为汪老没有提到他的真名,却写了他的绰号。如今这条街已旧貌换新颜,成了一条杂食街,早市、晚市都有大排档,吸引了不少高邮人到此一聚。笔者数了一下,什么李老五煎饼店、桥头排骨、我的面店等十三家,占了这条短街店铺的半壁江山。这些餐饮店的起名,笔者认为都不及穿心河畔的穿心河饺面店,它原叫后河面店,招牌还在,待穿心河甫成,店主人老沈抢先易名,让那些徜徉市河的顾客猎奇而来,美了他们的味蕾,也美了生活。老沈家人说,在此开了几十年的连家店,目睹市河两岸变化夸政府,“做这些实事不易呀!”
一根中轴活传承,一条市河说靓丽。漫步中市口亭四周,一块块题匾、一副副楹联吸引眼球。笔者以为,周同撰书的“秋月赏心”与赵万和的“春日和暄”相映得好,但是周同的秋月可以赏心、怡情,可与贾平凹第一次来邮题词“文游游心”媲美。由蒋成忠撰、姜海宽书的抱柱联“一水依亭流紫气,三街傍日灿红霞”和王之义撰书的“江淮碧水千秋润,甓社珠光万古新”皆是佳联,但是王之义的楹联挹古扬今,气贯长虹,更胜一筹。沿市河信步,树木众多,笔者只是认得杨柳、银杏、枫树、香樟,其它皆不知晓,只好以杂花生树概括了。在奇石翘立的附近,有一棵乌桕,有标牌,得知是何花于2014年1月捐赠,树绿油油的叶子,一颗颗的秋实,给市河三个节点之一的中市口增添了一份苍翠,感谢这“花”带来了一片生机。
高邮市政建设正向外扩展,中市口不再像过去那样繁华,但仍然是百姓和外出游子消闲和神往的地方。笔者的女儿们每年回来,必定游览市河,百游不厌,即使在某个闹市区会出现新的中市口,人们尤其是游子也不会忘记,这里是他们的根,依附着他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