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丰茂:不忘初心乐当服务“店小二”
今年46岁的朱丰茂,自1997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已经过多个岗位历练,最长的岗位一干就是十五年。他不论岗位转换调整,不论工作难易程度,不论服务对象是谁,都一如既往、一心一意,一丝不苟地干好本职工作,赢得了服务对象的口碑,获得了诸多荣誉和褒奖。曾获得原国家计生委颁发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者荣誉证章”,连续十多年被省、市评为“计划生育优秀工作者”,多次被评为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他全情投入服务招商引资
朱丰茂作为招商办主任,既是招商员,也是服务员,必要时也要当好驾驶员。总之,招商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有一次,单位公车驾驶员因小孩生病,无法出公差。但是镇上约好的拜访客商行程又不能因此而取消,带队领导找朱丰茂商量,能否由他兼任驾驶员,他二话不说就承担了“兼职司机”任务。
中电投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是甘垛镇第一个招商引进的10亿元重大项目,一期建设30兆瓦光伏发电厂需要流转1000亩鱼塘。为使项目早日投产达效,甘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前介入流转鱼塘工作。招商办作为服务项目的职能部门,朱丰茂身先士卒。此次流转鱼塘共涉及32户,工作面广量大。朱丰茂起早贪黑,上门、到塘口了解情况,做思想工作。保证了项目方顺利进场施工,赢得了项目投资方的高度赞许。
◆他快速反应服务企业
甘垛镇凯能机械设备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发电上料系统产品。有一次,朱丰茂在服务走访该公司时,得知该公司有一批加工件需要购买材料资金上百万元,但是公司流动资金一时周转不过来,尚存有20万元的缺口,但又要急需提货,否则外贸订单将面临巨额罚款。他快速反应,请示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立即帮助筹集资金。由于“急救款”及时到位,解了企业燃眉之急,使该公司顺利完成了外贸订单。
◆他义不容辞服务社区特困
去年,朱丰茂又兼任了横泾社区党支部书记。他在社区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中,了解到社区残困户潘金亮夫妻都是二级残,无工作。去年6月,其女儿考上了西安工业大学,但令全家发愁的是学费无着落。朱丰茂第一时间为该家庭孩子上大学开展筹款,通过高邮日报宣传引起社会关注,筹到万元款项。同时,他还帮该户申报了全市最贫困家庭户,获得了政策帮扶,消除了该户后顾之忧。社区居民郑华余夫妻相继患病,丈夫为给妻子治病而放弃治疗。朱丰茂得悉情况后,在社区发动捐款,一周时间就筹得善款近5万元,使该夫妇后续治疗费用有了接续和保障。
沈志华:处处“高看一眼”赢得企业发展
2012年,江苏凯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志华应甘垛镇诚意招商来到该镇投资兴业。历经六年发展,凯能机械公司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发展成为占国内生物质发电、气化产品市场80%份额的同行业知名企业。对此,作为企业的“掌门人”沈志华是如何做到的呢?
◆“高看一眼”产业政策赢得发展机遇
近年来,凯能机械公司除从事电力机械、冶金机械、矿山机械等机械产品制造外,还将经营范围拓展到新能源领域,进行环保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开发出了生物质发电厂用链式输送机、烘干机、劈柴机、输送解包、散包输送破碎机、炉前上料、给料系统成套设备等,经国能发电集团、凯迪电力公司等多家生物质发电厂适用,效果反映良好,并远销印尼、新加坡、巴基斯坦、泰国、土耳其等国外市场。产业政策是市场“风向标”,生物质发电项目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为此,凯能机械公司重点推进这类项目,赢得了市场,赢得了企业发展。
◆“高看一眼”市场伙伴赢得生产订单
为了给产品找市场,沈志华亲自担任供销员,走南闯北,不畏辛苦、不畏艰难。近年来,沈志华带领销售团队带着研发产品“敲门”销售,先后与国家电网、光大电力、长青集团、凯迪电力集团、山东锅炉厂等国内的大集团、大企业成功合作,产品已覆盖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并销往泰国、巴西、土耳其、古巴、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企业产销两旺,生产订单已排到了明年3月份。
◆“高看一眼”竞争对手赢得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物质发电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沈志华认为,企业经营有竞争是好事。但是企业在竞争角逐中,要“高看一眼”竞争对手,这有助于企业制订和调整发展战略及定位。
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凯能机械公司每年都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研发创新,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国核院、山东济南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获得了前沿技术支撑,实现了产学研立体式发展。在几年来的经营过程中,沈志华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企业的重要性。他说,如果不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企业来之不易的创新成果很快就会被他人复制,不仅创新成本无法收回,而且会使企业失去行业话语权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他非常重视专利的申请,至目前已成功申请了“破碎秸秆燃烧生产装置”等11项专利,目前在手申报21项,厚厚的专利技术证书大大提升了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帮助企业叩开了一扇扇市场的“门窗”。
刘金治:聚才创新兴“润明”
坐落于甘垛镇横泾片区的扬州润明轻工机械有限公司,虽偏于一隅,却以高新技术企业这张名片为业界所瞩目。该公司总经理刘金治不仅自己具有博士学位,而且高度重视企业人才的集聚与培养,经他的治理,企业在聚才创新方面更是胜人一筹,领先一步,在甘垛镇所属企业中“一枝独秀”。
◆栽下梧桐树 吸引人才栖
企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但是人才引进需要优厚的政策环境。为此,刘金治在这方面不惜“血本”,努力打造引才聚才环境。对特殊需要的技术人员、各类精英,则帮助解决配偶的工作生活、子女的就学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有特殊贡献的人员,除有丰厚的公开重奖,还承诺在公司职务及技术职称方面的晋升,社会地位和声望方面给予支持,使之名利双收。近年来,该公司单引进的技术人员就有20多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5人,全日制大专毕业生近20人,几乎占全体员工的三分之一。
◆开发不停步 企业上台阶
有了人才后盾,刘金治胸有成竹。先后成功研发了塔式脱离装置、全自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2008年根据市场需求成功开发出冷冻过滤机系列;2010-2016年先后开发了预洗机、理瓶机、割箱机、机器人码垛机、包装机等系列新产品;2017年3月成功开发了物流伸缩装卸机,同年10月开发了物流自动分拣装置,以上新产品既满足了用户需求,又迅速打开了市场之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公司的销售利税中,新产品可占的比例已超过70%。
◆打破家族化 有能就有位
刘金治深思熟虑企业管理,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他力推改变新办企业 “家族化管理”的“中国现象”,坚持以才用人,不因你是亲戚我就委以重任,主要还是看你的能力大小,技术高低,对制造业工人而言,由聘请的高级工对初级工、一般人员进行传帮带,只要你有基础、有能力、有追求、肯学习,不分是否家族内人员,也不论是否关系户人员,大家一视同仁,都有接受培训、帮带、提高技术、增加薪水的机会,保证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该企业,即使是普通员工,只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同样可以担任主要角色,还能增加薪水,拥有相应的权利。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改革推进,在全公司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掀起了比学赶超的热潮。
陈金松:不遗“渔”力当好养殖路上“领路人”
甘垛镇官林村因境内荡滩水面资源丰富,渔业养殖在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却数度遭遇过市场、效益、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和困惑。每当在遭遇发展的“拐点”和“十字路口”,总有一个人的身影出现,带领大家走出市场“洼地”,迈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他,就是今年42岁的现任官林村党总支书记陈金松。
◆敢为人先,引进特水品种鳜鱼养殖
1994年,陈金松完成学业,回家从父亲手中接过渔业养殖的“接力棒”。初始,他养殖的品种是“四大家鱼”,村里人养殖的也几乎都是一样的品种。进入2006年,陈金松听说别的乡镇有人改养特水养殖品种鳜鱼效益高。他独自骑着摩托车前往数十公里外的龙虬镇寻访“高人”拜师学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养殖的鳜鱼收益较之以往传统养殖效益翻了几倍,养殖户纷纷改弦易辙,向他学习改养鳜鱼。他对于养殖户的饲料投喂、鱼病防治等问题求教不厌其烦,一一作答,上门给予技术指导,受到了养殖户的赞誉。
◆勇于开拓,打通市场销售“最后一公里”
在陈金松的引领下,村里的鳜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2006年到2009年,官林村渔业养殖实现转型,由传统粗放型养殖升级为特种水产养殖,品种以鳜鱼养殖为主。由于缺少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看着一塘的鱼儿不知该往哪儿销?陈金松针对市场销路信息不对称、鳜鱼养殖效益不稳定等现实困境,他在养殖的同时兼职做市场经纪人,为养殖户的鳜鱼销路而奔走。他远赴苏南的常州、吴江等地水产品市场进行考察、联系洽谈,开辟鳜鱼市场销路。
2009年,陈金松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结识了董氏公司的老总。将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引进落户到官林村,由此打通了市场销售“最后一公里”。
◆担当作为,促进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陈金松从一名水产养殖能手被选举为村副主任,一干就是两届,这是村民对他的信任。2017年5月,甘垛镇党委通过考察,选拔陈金松担任官林村党支部书记。
接此重任,陈金松深知肩上的担子,他不敢懈怠,在全村进行广泛的调研,摸清情况后,多次召开村组干部会议,党员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村里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市场营销小组等,同时承诺,村民只管养殖,鱼种、饲料、技术、防病、营销统一由村负责,至目前为止,全村鳜鱼养殖面积500亩、黄颡鱼养殖面积700亩、河藕套龙虾养殖面积300亩、麦鲮鱼套龙虾养殖面积500亩、大闸蟹套龙虾养殖面积6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