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浩:创新担当带领乡亲共致富
图为大昌合作社机械化作业场景
  □ 记者 张晓晖

  他不是农民,但他比一般农民更了解农业;他不是农机手,但他却熟悉一系列现代化农机具的操作。曾经,他是勤勤恳恳、整天与文字打交道的机关干部,如今,他是界首镇大昌村村支部书记、大昌粮食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成天与农民、与土地为伍。他的名字叫王浩。

  见到王浩时,他正从田头开着大型拖拉机驶入大昌粮食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大门。黝黑的面庞、手臂,很难想象三年前,他还是一个坐办公室的白白净净的机关干部。

  “这是植保机,这是收割机,这是插秧机,还有烘干机。”王浩引导记者参观库房,介绍起合作社的家当时如数家珍。

  王浩是80后。3年前的一次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9年,从部队退伍后的他,被分配到界首政府机关工作,相继担任过团委书记、计生助理、统战助理、办公室主任。凭着满腔热情和责任心,他每份工作都干得有声有色、出新出彩。正是看中了他工作的闯劲、干劲,加上军人出身,2015年4月,界首镇党委委任他为大昌村村支部书记。

  “父母曾种过田,但是也离开农村很久了,而我从未接触过农业。”王浩坦言,组织上找他谈话时,他的确也有过顾虑。“但是工作总要有人干,不懂我就学。这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就这样,王浩来到了大昌村。

  大昌村地处界首镇南部,占地面积11000多亩,人口4680人,其中耕地面积7000亩。“刚接手时,村集体负债280多万元,标准的村子大、底子薄。”王浩深感责任重大。经过两天深入走访调研,王浩认为大昌可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发展粮食种植业。进村的第三天,王浩便组织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议和党员扩大会议,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得到了大家的普遍支持。说干就干,王浩又走访了有经验的种植户,征求大家对发展粮食农业合作社的看法;请来扬州农科院的专家,到大昌实地察看当地的土质、水质资源,研究发展粮食种植业的可行性。扬州农科院的专家经过调研认为,大昌村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耕地资源,方圆几十里之内无污染项目,极利于优质大米和小麦的种植。专家的一席话,给王浩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成立粮食种植合作社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有的村民觉得粮食种植不如其它农作物方便省事,也有村民认为如今大量种植水稻不如其它作物收入高……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王浩不等不靠,决定由村两委牵头,由村集体出资30万元、“两委会”全体成员出资50万元,本村51个农户共471亩土地入社。2015年10月,高邮市大昌粮食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

  创业对于每个人来说,成功与否都是未知数,王浩同样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他比常人更加懂得钻研、学习。从未从事过农业生产的他,跟周围的农民、农技员一点点学,从秧苗阶段的机械分蘖到水稻成熟时的粮食烘干,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大忙季节,他就吃住在场上。合作社终于有了起色,规模也越来越大。

  “我们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种植、粮食收购、加工、仓储、销售等服务。合作社成员实行统一育种、统一用工、统一管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同时也对外实行农田社会化管理服务,解决农民种田难的后顾之忧。”王浩介绍,干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有效益。目前,大昌合作社入社土地已扩大到800多亩。2016年以来,合作社先后购进了烘干机6组、烘干机辅助设备一套、全喂入收割机3台、乘坐式插秧机2台、全市唯一25米喷幅进口植保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两台、以及旋耕机、育秧机、条播机、开墒机、装载机等其它农机具近40多台套,基本上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

  刚开始,有人对王浩超前投资的思想不理解。2016年,连续阴雨天,抢收上来的麦子湿漉漉的,得不到阳光的曝晒。这一年,合作社的烘干机发挥了大作用,不仅合作社自己生产的35万多斤麦子没有受到影响,还帮助周边农民解决了稻米烘干保存的问题。

  然而,2017年底,接连的大雪压坏了合作社的库房大棚,刚刚有起色的合作社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王浩决心带着大家去周边先进合作社考察学习。回来后,他决定要引进更前沿的创新技术,发展改造原来的库房。王浩用钢结构改造了仓储、3000平方米晒场、450平方米机库、2400平方米烘干场地,通过恒温设备调整仓储内部环境,可以为成品粮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如此一来,合作社仓储的粮食不会受到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得以卖到更好的价钱。这一做法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村民们的高度赞扬。

  如今的大昌粮食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在王浩的带领下,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已成为界首及周边农业生产的专业服务队,为农户提供农田旋耕、小麦条播、农业植保、农作物收割、机械插秧、农作物烘干以及收购等一条龙服务。目前合作社的服务面积在1.3万亩以上,获益农户达1000多户,实现本村普通农户及低收入农户用工就业6000人次,共计支付用工报酬120万元。合作社去年被评为“江苏省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不少同行纷纷前来考察“取经”。

  目前的大昌粮食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王浩并不满足于现状。他着力做大有机稻米基地,积极探索稻田养鸭、稻田养虾等套养套种模式,使合作社“昌亘升”无公害有机大米的品牌打得更响、走得更远。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富民产业模式,目前大昌村级债务减少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近5000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特别报道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副刊
   第07版:公益广告
   第08版:专版
高邮市民守则
王浩:创新担当带领乡亲共致富
琵琶社区:“邮驿先锋队”探索小区“微自治”
高邮报特别报道04王浩:创新担当带领乡亲共致富 2018-08-31 2 2018年08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