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家乡拆了秦氏宗祠,砌了大会堂。大会堂里,除了开会、看戏、观文娱节目,村民们竟然还在里面看了几年“免费电视”。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982年,村里用集体资金购进一台2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放在大会堂里,让村民晚上观看。那铁匣子宝贝呢,特地打了个木头柜子,把它“供起来”,那柜子也被称为“电视柜”。
晚上,村电工秦士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大会堂里打开电视机。平时黑咕隆咚的大会堂里,就会发出荧荧的光,传出音响和观众的欢笑声,人气十足。人们饥不择食地看着,一直看到十一点多钟,字幕上出现 “再见”,才恋恋不舍地、哈欠连连地回家睡觉。
那时看的是“无线电视”,也就两三个台,但管理员开到什么台就什么台,没有人敢擅自动电视机开关,一是一般人不懂怎么开、怎么关,二是万一弄坏了,让人们看不上电视,要遭万人骂的。那时电视信号不太好,有时 “雪花飞飞”,有时“人影晃晃”……人们都“大度”地不计较,能看个大概就满足了,总比看露天电影强。大会堂里有木板加水泥腿固定的座位,不需要自带板凳,但为了能看清楚电视内容,要抢占理想位置。“好位置”往往被闲暇的老年人和小孩占去了,干农活回来的,大都端个碗,边扒饭,边踮起脚尖看它几眼,过过电视瘾而已。
好的电视剧就是吸引人。记得电视剧《严凤英》播放时风靡一时,为了看《严凤英》,乡亲们宁可田里的活少干点,也要一集不落地看。早点收工有啥要紧,承包了,干活自由嘛。看《严凤英》真是万人空巷啊,邻村的人都赶来了。“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听到这熟悉的歌声和电视剧里音乐旋律,外面的人正陆续往大会堂里赶。有人收工迟了,哪怕澡不洗,饭不吃,也要挤进人堆里看。严凤英(马兰扮演)在台上唱着,一些观众跟着唱:“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啊啊好新鲜呐……”一场秋雨一场寒,严凤英在“文革”中遭受一次次摧残,观众也悲苦地流泪……
那台黑白电视机“捆绑”着村民,就连好几个年头的“春晚”,人们也是在大会堂里度过的。说起那时聚在一起看“春晚”,人们还如数家珍地说出看过的节目呢,如:《乡恋》《吃面》《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五官争功》……
后来,村上有人家买电视机了,来大会堂看电视的人稀少了,有人家买彩电了……有人家买大彩电了……大概1988年之后吧,大会堂又归于死一般的沉寂了。
我家也于1988年拥有一台“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是家里砌屋上梁时,亲戚们合计买来的贺礼。看电视不出家门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