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5月2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庵,两本书
  □  淖柳

  1935年夏,汪曾祺在高邮县立初级中学毕业后,考取并就读于江阴县南菁中学。1937年暑假后,日寇占领江阴,江北也处在危急之中。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庵赵庄的小庵里避难。

  避难时,汪曾祺除带上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外,还带了两本书:一本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另一本是《沈从文小说选》。半年庵里的避难生活,也是汪曾祺读书和筑梦的日子。特别是阅读上述两本书时,汪曾祺对自己未来的志向、阅读和创作,有了基本的思考和谋划。有意思的是汪曾祺特别看重《猎人日记》。43年后即1980年,沈从文先生也谈到他深深喜爱这部作品。沈先生说:“屠格涅夫《猎人日记》,把人和景物相错综在一起,有独到好处。我认为现代作家必须懂这种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答凌宇问》)师生的阅读口味和取向,虽久远而依然惊人地一致。难怪汪曾祺曾经感慨:“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汪曾祺传》第51页)从走进走出小庵,直到汪曾祺书房整体搬移到高邮,回眸汪先生阅读与创作的轨迹,给我们的启迪是丰富的。

  专注研读。汪曾祺对读书既有天分,更有勤奋。在小学、中学阶段,他就养成专注阅读的习惯,成年后更是如此,尤其是喜欢与自己兴趣、性格、爱好相投的作家和作品,从阅读、背诵唐诗、宋词,学习桐城派古文、《论语》《史记》《世说新语》、沈从文、废名,到尼采、萨特、伍尔夫、契诃夫、纪德、阿索林、海明威等。不读经典,无以致远。汪曾祺在阅读名家和经典中,构筑了自己的阅读、知识和储备体系,成长、形成和丰满了自己的创作特色与风格。

  博览泛读。汪曾祺在精读的同时,也顺风顺水地荡漾开来,在专和博上深发与开拓。由沈从文溯源、拓展而去,汪曾祺不仅研讨沈从文,冲着沈从文考取西南联大,成了沈的学生,还大量了解和阅读影响沈从文的作家与书籍,如鲁迅、废名、契诃夫、莫泊桑等人及作品。在极目主流时,善择支流。正如汪先生自己所说,这种阅读是“古今中外,乱七八糟”。逮住游记类、草木虫鱼类、饮食类、风俗节令类,等等,广泛阅读与吸收,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艺术储备。吞得庞杂,吐得精细。真可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

  为著而读。尽管汪曾祺有强记的天赋,但在阅读上还是下了苦功夫的,避战祸、跑警报时读,在图书馆、茶馆里读,顺境时读,即使被打成“右派”了,也还是在读。读,是为了著。这种著,不是自我欣赏,不是自家把玩。随着时间的推移,汪先生的作品会更多释放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温暖,会更久交响于主旋律的不绝余音中。小时候读过的书,几十年前的事,汪先生都记得清清楚楚。1981年10月,汪曾祺回家乡,走到邻里门前,他都能说出其人口构成、职业操守、轶事趣闻,甚至连当时贴的对联也都能一一背诵出来。阅读和记忆再好,不在创作的条石上打磨,也会暗淡无光、自生自灭。汪先生把“读、看、想、忆、创”揉合起来,咀嚼反刍,持续创作,小说、散文、剧本、文论、诗词、书画等,多艺并举,引领风骚,愈发让阅读和记忆生辉、继承和创新共舞。1931年秋,11岁的汪曾祺,在课堂上写了题为《高邮运堤决口的感想》,受到国文老师高北溟的激赏,说该文是“情感真挚、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的好文章”,并作为范文张贴在成绩布告栏内。(徐强《汪曾祺年谱》第12页)1962年11月,汪曾祺“右派”摘帽后,即写出小说《羊舍一夕》。萧也牧评价说:“这才是小说!”粉碎“四人帮”后,受到无故审查。解脱不久,1980年8月即拿出新时期的扛鼎之作《受戒》。马风从文学史角度,高度评价《受戒》:“真正使新时期小说步入新的历史门槛的,应该是手里擎着《受戒》的汪曾祺。”(马风《汪曾祺与新时期小说》)

  令人惊讶的是,在小说《受戒》的最后,汪先生特地加了一笔:“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是时的43年前,也正是汪曾祺在庵里读书前后的时光。一座庵、两本书,留给汪先生的是一个怎样难忘的梦啊!在怎样的历史时期才能水到渠成地解梦!这个梦承载汪先生多少回忆、思想、艺术和情感呵!

  沈从文在谈到自己创作的特点和主题时说道:“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上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研究资料》第51页)只造自己特色的人性“希腊小庙”。说得多好啊!这是在说自己,也好像在说自己的学生——汪曾祺。汪先生大概在庵赵庄的小庵里,手捧两本书的时候,就开始构思自己的“希腊小庙”了。到了43年后的《受戒》里,这座人性的神庙,便思忆成章、梦想成真,更为精致、结实和匀称,更加融入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百花竞放的大潮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一座庵,两本书
漫长等待里的悲情细节
游八达岭长城
访盂城驿
高邮报副刊03一座庵,两本书 2018-05-21 2 2018年05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