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在《吴三桂》一文中建议高邮人认真研究一下吴三桂,为其写个传。首先响应的是陈仲如君,写了25集电视连续剧《一代枭将》,因多种原因未拍成。前几年国内有学者已写出了吴三桂传,未见其书。现仅据已有的史料、资料来说说吴三桂那些事。
◆习武中举 成就将才
吴三桂(公元1612至1678年)祖籍高邮,出生于辽宁。《辞海》把他定为明末高邮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中了武举,曾任辽东团练总兵。
吴三桂自幼聪明,读书也很上进,但萌生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思想。后来,在父亲及亲属的影响下,他渐渐爱上了武功,刀枪剑戟,无所不学,十八般武艺,一学便通。崇祯即位以后,革故鼎新,准许了文官董其昌举行武科比试,选录武官人才,吴三桂在教场比武中脱颖而出,中了武举人。从此,吴三桂随父开始戎马生涯,不断得到提升。“少年勇冠三军”的吴三桂27岁就担任父亲任过职的辽东团练总兵。辽东的征战,胜少负多,却使他增长了军事指挥和组织才能,风云多变的局势也为吴三桂提供政治、军事用武之地。
崇祯十四年(1641年),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明军与皇太极的清军会战锦州、松山一带,作为宁远总兵的吴三桂参与松山布防,准备解除清军对锦州的包围。双方互有胜负。在一次突围打通粮道的战斗中,遭到皇太极的小股部队袭击,明军遭创,吴三桂尝到了又一次失败的苦果,但也更加坚定了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决心和勇气,更加英勇杀敌,“拼”了才会赢。
◆烽火连天 借兵杀敌
明末皇帝崇祯并不是昏君。崇祯七年(1634年),他给卢沟桥碑亭的石碑题词,石碑一面写了“永昌”,另一面写了“顺治”,与十年后李自成在陕西建立大顺国国号“永昌”、清世祖改国号“顺治”完全吻合,这是不是上天的安排和“预告”呢?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直逼北京,朝廷乱作一团,崇祯手足无措,下令吴三桂撤守宁远,火速入卫京师,但为时已晚,没有几天,京城失陷,崇祯自杀。其实,早在此以前,吴三桂在松山与清军展开大战,数战互有胜负。后来,松山、锦州被清军占领,统帅洪承畴、祖大寿(吴的舅父)等皆降。朝廷追责诸将,反而对吴三桂加提督衔,另一战将王朴一人遭杀,做了替罪羊。吴三桂依然镇守宁远。
于是,一场“劝降、拒降”“义军逼近京师”“吴三桂退守山海关”的活剧上演了。其时,吴三桂率五万兵马处于李自成、清军夹攻状态,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吴三桂向清乞援,借兵杀敌(李),双方议定了借兵路线,明确是灭流寇而不是入主中原。为此,吴三桂亲自会见多尔衮,带头削发,表示诚意。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兵入关。清军让吴三桂与李自成的部队恶战半天后,从背后杀入义军队伍,帮助吴三桂大获全胜,溃败的李自成几天以后杀了吴襄及全家老小30多人,但是这支“积尸相枕、弥满大野”的败兵,再也无法阻挡即将崛起的清王朝的步伐了,也无法阻挡吴三桂率军西征南战的步伐了。
◆追杀义军 独霸一方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被明王朝封为“平西伯”,几个月后,又被清多尔衮封为“平西王”,仅一字之差,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追杀农民起义军(也有明军残余),为清朝实现天下统一效尽了犬马之力,也为他日后独霸一方、对抗朝廷奠定基础。
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径直西追,再次在定州、真定与起义军交手,追至固关后返京。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等将领仅率三万人马赴陕攻打起义军,势如破竹,一直追击至湖广,战绩显赫,回京后受到极高礼遇,然后驻军锦州。顺治五年,各地抗清势力蜂起,吴三桂率大军入川,先后斩“明秦王四子”等人,又北上陕西,斩敌数以万计。顺治七年,又令吴三桂追敌至滇、川一线,与“生平未曾见如此劲敌”刘文秀鏖战,得胜凯旋,受到褒奖,以皇太极第十二女嫁给吴长子应熊。同时,吴三桂又将矛头直指南明永历政权,甚至追入缅甸,迫使缅人交出永历帝,奉命对其父子加以绞杀,其时,自诩忠于明王朝的吴三桂竟伏地不起、面如土色、汗流浃背。愧疚乎、心颤乎,只有他知道。明王朝灭亡的句号换来的是清朝一个“亲王”的光环。
吴三桂镇守云南拥有皇上授予的一切权力,连省里督抚大员也受他监控。他可以任命文武官员,吏部、兵部不得干预;而他推荐的所谓“西选”人员则遍及天下,一些要害部门也有他的死党。对内,他广积粮物钱财,收买同党,对一些有难来求的施恩于他的故友后代,视为贵客,以2万金和珠宝相赠,以显示他重义念旧;而对外,他大兴土木,广搜美人上千,做出一种胸无大志、安于享乐的样子,以迷惑清王朝年轻的皇帝。似乎告诉他,云南这里平安无事啊!
◆衡州称帝 自取灭亡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五月,吴三桂请求撤藩,原为试探朝廷虚实,想不到康熙帝动真格的了,先后恩准撤藩。窃以为不是撤藩引起叛乱,而是藩王势力膨胀导致战乱的发生。于是,吴三桂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祭旗,蓄发易冠,改元昭武,竖起反清大旗。起兵以后,反清浪潮一度席卷半个中国,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给康熙出了一道难题。
年轻的康熙皇帝早有准备,他在平叛、剿灭吴三桂时,一改清军入关后“屠城”高压策略,严明军纪,大力提倡安民便民、不累民、不扰民,以此衡量官员优劣。康熙十三年(1674年)正月,即吴三桂发难后一个月,年仅21岁的康熙就再次提出“行军之道,要攻城略地,惟得民心为要”,对“恃强掠民财物,拆人房舍,坏人器具,污人妇女”者,严惩不贷,而对“无犯秋毫”者,则擢升带军官员的职位。同时,增添利器,从小型青铜野战炮到大红袍炮添置不少,加上调集各路人马,不断收复失地,康熙十五年,便克复重镇长沙,然后又乘胜前进。
吴三桂自恃兵力雄厚,响应者众,始终不甘心失败,在多处与清军厮杀,但因清军火力太猛,或饷道中断,从西北的平凉到中南的岳州、澧州连连失守,屡战屡败。
在平叛期间,康熙除信用降将以资安抚外,还大力提拔汉将,充分发挥其平叛作用。庆阳知府傅弘烈曾因疏奏吴三桂阴谋,一家百余口全部被杀,但动摇不了他“图报国恩”的心愿,坚持在沙场奋勇杀敌,一直到已任广西巡抚的他捐躯殉难。像这样为清效力的汉将降将,还有赵良栋、孙恩克等人。
一代枭雄吴三桂也决非等闲之辈,他并没将进军的矛头直指北京,而是从南方及西部地区稳扎稳打包抄过去,策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反清便是一个佐证。可是转眼几年,康熙绞杀了吴三桂儿子吴应熊,将进攻的重点再次定在湖南,屡败吴军,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气数已尽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以图重振军心,但是,众叛亲离,部队倒戈,至同年八月十七日便中风而死,其妻也同月而亡。康熙二十年,清王朝荡平吴三桂老巢,基本结束“三藩之乱”,为大一统中国画了一个偌大的惊叹号。吴三桂的子女家人,或自尽或被杀,难以幸免,连他的骸骨也分发给各省示众。曾扬名神州的吴三桂这颗巨星就此殒落了。
◆怒发冲冠 血战沙场
吴三桂为什么会引清入关、继而追杀沙场,传统的看法是为了红颜知己陈圆圆,这主要受清吴梅村“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诗句流传的影响,误导了一代一代的人,然而,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纵观吴三桂戎马一生,经历了数以百计的战斗,“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从低级武官到成王称帝,都靠的是拼杀血战。对方被杀,“积尸相枕”;吴军遭屠,也血流成河。倘若说吴三桂一生中怒发冲冠,那可能是吴军遭到不应有的溃败,或者他的末日将至,他的中风而亡,就是“怒发上冲冠”气死的。
名妓陈圆圆才艺双全,国色天香。当她被李自成部二号人物刘宗敏掳掠而去的时候,吴三桂远在山海关沾不上边,也不会有“田府家宴”的吴陈相会。只是吴三桂追杀起义军的时候,从流寇丢弃的人与物中获此战利品,才有日后的吴三桂抱得美人归,陈圆圆终身受宠幸。陈圆圆也知恩图报,她有远见、有胆识、明大义、顾大局。按清廷规定,被封为亲王的正室可为妃,吴三桂不想把妃位给原配张氏,要给陈圆圆,但陈圆圆坚辞,依然作为妾陪侍左右。有传说,在昆明有17岁连儿,姿容婉丽,夏日,身着沙衣,手执白扇,吴三桂望去,犹如出水芙蓉,亦宠爱。陈圆圆得知,一复如常。她早就预见到吴三桂将败。在吴三桂死后,有人说她削发为尼,有人说她投莲花湖自尽,有人说她隐匿贵州岑巩马家寨,众说纷纭。吴三桂没有因红颜而怒发冲冠,这一真相,理应存史。
◆历史评说 争议纷纭
吴三桂是建立清朝的功臣,还是引狼入关的罪人,自清初至今300多年,这方面争论不断,梳理不清。笔者仅从几个问题说说一些看法。
“三藩之乱”吴三桂何以反清的问题。有人说,是吴三桂揭露了清王朝的罪恶和丑陋的一面,年轻的康熙操之过急,不善于运用统一战线这一策略。窃以为,清初的屠城政策杀害了无数汉人,也有封建制度沿袭的弊端,但是,历代皇帝上台后杀戮功臣、兔死狗烹已是常态。尤其是吴三桂势力日益膨胀,被撤藩削职以至杀头,是早晚的事,君臣这一对矛盾关系,主导者是君而不是臣。
吴三桂是不是汉奸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谁来主政中原都是正常的。汉人可以当皇帝,少数民族的人也可以当皇帝。民族矛盾激化至发生战争时,指责出卖民族利益的人为汉奸,尚且可说。时至今日,应该历史地看问题,不能把借兵入关的吴三桂说成汉奸。
如何重新公正评价吴三桂的问题。其核心问题是吴三桂此举是不是“降清”。这里有历史的必然与偶然的问题,新兴的力量总要取代腐朽的势力。所谓“降清”也有个嬗变的过程,从劝降、拒降再到乞援、借兵,吴三桂态度明朗、掌握分寸,最后双方以借兵讨贼达成一致。吴三桂对借兵路线、双方管辖地区都有明确表态,亦被对方接受,可是借兵投入战斗以后,发展趋势已是吴三桂不能左右,他上当了。清军入主中原的美梦成真,吴三桂也只好“归顺”大清了。至于其他“降闯”问题、没有及时救助崇祯问题,都不能成为问题追责吴三桂,明朝灭亡的问题也不能追责吴三桂,励精图治的崇祯生不逢时,只能含恨自尽于煤山(今景山)。
关于吴三桂的后裔问题。史载,其后代自杀的、被杀的不少,鲜有记录。有可能其后代隐匿某处,或改姓迁往他乡。解放后,曾有人在界首六安闸孙氏家中看见过祖宗龛供奉的牌位上书写“吴宪公莲位”,其宪公就是吴三桂,又有铁铸的大刀。可惜这些东西不存,就是仅凭这些,尚不能证明是吴氏后代。又有人传说吴三桂是三垛茆吴人,还有他年轻时练功的石磙子在。据考,吴三桂祖籍高邮,但出生并不在高邮,甚至他一辈子也没来过高邮。倒是在贵州都匀县屯堡寨发现有关的遗痕,高邮两位知名画家龚定煜、房林去那里写生,发现那里的人说高邮话,连一些方言土语也一样,还有他们的风俗人情也酷似扬州地区,逢到过节,妇女穿起明代服装载歌载舞。据分析,当吴三桂在云贵川称王的时候,一批高邮人千里迢迢投奔吴三桂谋生。吴三桂死后,这些人集中到屯堡寨落脚,繁衍生息。其中是否有吴三桂的后代,不得而知。
清代诗人见到吴三桂的系马柱,也不胜感慨:“此处山中曾系马,当年井底欲鸣蛙。”吴三桂的后代流落何方,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作为高邮人,没有得到过吴三桂当王的“福荫”,也没有遭受吴三桂垮台的“祸及”,这也是历史。为什么汪曾祺倡议高邮人为吴三桂写传,可能是他从大中国角度去看,这么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人物值得为其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