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一辆电动车,一台检测仪,一个工作牌,这是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入户随访的必备“装备”。11月14日上午,记者跟随家庭医生们骑着电动车,走街串巷,为签约的贫困家庭送去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
家住承志桥北街的秦军(化名)一家是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的15户最贫困家庭中的一户。1989年,秦军因为滑膜炎手术导致渐进性的关节强直,1992年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丧失劳动能力;2008年中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016年9月又患上了糖尿病。秦军的生活起居全靠妻子吴惠(化名)照顾。当天上午,家庭医生们穿过曲折的巷道,来到秦军家。“你们来啦,快进屋。”刚到门口,吴惠就热情地迎了上来,跟在她身后的小狗也摇摆着尾巴围着医生们打转,像是在欢迎大家的到来。
狭小的庭院,拥挤的房间,虽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但被收拾得干净利落。秦军正僵硬地瘫坐在藤椅上晒太阳,看见家庭医生来了,脸上艰难地挤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两只手费力地举着向大家打招呼。家庭医生们随后为秦军做细致的检查。“他中风以来,身体根本弯不下来。以前去医院检查治疗,我都要抱着他坐三轮车去,一趟下来腰酸背痛。现在有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我再也不用抱着他去医院了。”吴惠告诉记者,“丈夫生病以来,我们得到了党委政府、社区、医院等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尤其是今年与家庭医生签约后,他们经常利用下班时间上门检查、送药,不仅减轻了我的负担,也给我们这个家带来了希望。有这么好的服务,我们离小康就不远了。”
离开秦军家,家庭医生们沿着汪曾祺笔下的大淖河一路骑行,来到一般贫困家庭肖华(化名)的家中,为其做身体检查。“说起为肖华上门体检,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工作人员朱兆凤告诉记者,今年45岁的肖华在去年8月份因为高空坠落导致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宋薇(化名)为了照顾丈夫和四岁的儿子,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低保维持。今年8月12日,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来到肖华家,根据其家庭情况为他和妻子开具了相关检查单,可免费为他们提供心电图、胸片、肝肾功能、血糖、血常规等检查。可是,肖华却果断拒绝了医生们的好意。随后,家庭医生们不断通过上门及电话的方式与肖华及其家人沟通。最终,肖华和妻子都被医生们的真诚感动,接受了检查。而检查结果显示肖华的肝功能酶的指标异常增高。
在家庭医生的建议下,肖华住进了市人民医院,接受了为期8天的治疗。如今肖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已经恢复正常,妻子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之前还以为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只是走形式,哪想到服务这么细致。”宋薇说,除了常规的检查外,家庭医生还经常放弃中午或者晚上休息的时间,上门指导肖华做康复训练、提醒饮食上应该注意的事项。“如今丈夫的状态越来越好了,这多亏了党委政府的关心,多亏了家庭医生们的服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让我们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宋薇笑着说。
今年5月份以来,市卫计委结合大走访、大排查活动,研究出台了最贫困家庭“一户一策”健康守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守护等一系列精准健康帮扶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15户最贫困家庭和17户较贫困家庭进行签约,为每户家庭建立健康档案,并上门为最贫困家庭成员提供体检、康复训练等医疗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我们平时都是利用早上上班前或者下班后入户随访,有时一天跑得次数多了,电动车要充好几次电。虽然辛苦,但是看着他们的状态越来越好,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们纷纷表示,将不偏离、不松懈地坚守在健康守护爱的平行线上,努力为每一户贫困家庭提供更温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