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识月
  □  葛维祥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小时候虽亦懵懂,但是能把月亮喻为“白玉盘”和“瑶台镜”,确实才智过人,不同凡响。我却是在成人后,品读到李白的这首《古朗月行》后,才知道自己小时候是多么可笑和无知。我小时候也不识月,将月亮呼作“凉月粑粑”。我的比喻虽然浅显粗陋,却也有着地方风物的印记。我们高邮人俗称月亮为“凉月子”,至于“粑粑”,也就是烧饼(这里所指不是常见的黄烧饼,而是用糖和芝麻拌和做成的夹心饼)。言出心声,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候物质很是匮乏,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特别盼望“八月半”(中秋节)能够吃上又甜又粘的“凉月粑粑”。现在想来,那时候只有中秋节才能吃到的“凉月粑粑”,比现在孩童吃汉堡、披萨等“洋快餐”还要来得奢侈,享受很多。

  渐渐长大,我不再将月亮唤作“凉月粑粑”,而是改了一个拟人化的称谓,叫“凉月公公”,我们这儿大多数人都这么叫。在每年“八月半”的晚上,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前月光照见的地方,置一小方桌或方凳,摆上菱角、藕、“凉月粑粑”和一杯茶,有条件的人家还供有糖果,这样的仪式叫做“敬‘凉月公公’”。自古以来,人们通常都将月亮视作女神的化身,而我们这儿却将月亮唤作“凉月公公”,个中来源不得而知。不过,母亲教我识月,称呼“凉月公公”,是怀有另一番情愫的。我的外公是上海一家厂子的工人,只身一人在沪打拼,获得的微薄工资要养活一家九口人。外公一年中唯有中秋、春节两个传统佳节时才回老家和家人团聚。每年中秋将至、月要圆时,母亲盼望外公回家团聚的心情也日益迫切。我也是伸长脖子巴望外公出现在我家门口,因为外公每次回老家必先路过我家,而且必会带上海的各式糖果给我吃,这一“待遇”持续了十几年,直至外公退休回乡养老才告结束。又是一年中秋至,“凉月公公”还是那个“凉月公公”,外公却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母亲亦已年届古稀,仍然念念不忘外公挣钱养大他们七姐弟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和不易,每每向我提及,总叮嘱我做人不能忘本。

  自打上学读书后,我对一轮明月的认识逐渐增多,多数认识是从古代诗词中获得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代诗人借月抒怀,使我懂得了一轮明月亦能遥寄相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样的明月映现出不同的人生状态;“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爱国诗人对月当歌,表达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之情,令我感受到爱国之士的一片丹心。而我感到惭愧的是,上学读书时,尽管对诗人们借月抒怀的诸多诗词能够背得滚瓜烂熟,在老师提问时能够应答如流,考试时也能够填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自始至终我的理解却仅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感同身受,“少年不识愁滋味”,依旧“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伴人生路,真正令我对月认识明晰起来是我身在军营。逢到晚上站岗,皓月当空,照得军营如同白昼。军营对面是大山,山高林密,山脚下溪水潺潺,不禁让我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情此景很是让人迷恋。说句心里话,情景虽好,孤单难消。看着自己被一轮明月照得瘦而长的影子,不知不觉就思念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和父母亲人。抬头仰望一轮明月,两眼变得朦胧起来。由此,我真正体会到了“月是故乡明”的真谛;与此同时,也明白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责任与担当,进而不由自主地站直腰杆,挺起胸膛,两眼平视前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西佛楼五年
岁月怀想,岁月留痕
儿时的中秋
识月
高邮报副刊07识月 2017-09-29 2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