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善红,人们就会想起“扶贫茶”。
2014年,万顺集团与福建省级贫困村——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结对帮扶。周善红发现,下党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湿润,非常适宜茶叶生长。于是,他提出了“种植先行、项目引领、商贸推进、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并投入扶贫资金为下党村建成“爱心茶园”。至2016年底,下党村村集体农业合作社已盈利24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万元。 种植“扶贫茶”给贫困村的群众带来了希望,让精准扶贫收到了成效。如果下党村不因地制宜种“扶贫茶”,脱贫效果也许就是另一种情景了。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进行扶贫、脱贫攻坚。“扶贫茶”的故事给我们扶贫工作带来许多启示。
要让“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子。在扶贫过程中,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精准扶贫”不能说在嘴上,停留在文字上,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不能一个扶贫方案管所有,要号准“贫脉”,找准出路,“滴灌”要“滴”在致贫的根子上。既要扶贫,又要扶志、扶智,让他们摆脱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贫瘠。
“ 精准扶贫”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力求差别化、特色化。宜种茶种茶、宜种花种花、宜养殖搞养殖等,切不能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要与群众一起算账,在切断“贫根”上做文章,彻底走出“年年扶年年贫”或“扶了就脱贫、放手又返贫”的窘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扶贫脱贫,成于精准。惟有精准施策,扶贫工作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