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高邮现当代文友印象(二)
~~~——高邮现当代文友印象(二)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声名不出里巷
——高邮现当代文友印象(二)
  □  陈其昌

  ☆追慕先贤  创研成果丰硕

  许伟忠、蒋成忠或研究先贤,或从事小说、散文创作,都是为文化名城构建一道璀璨风景线,都是为高邮文坛增添一抹辉煌。

  许伟忠学生时代就发表《蓝色的火苗》,工作以后,在《滇池》、《雨花》、《红岩》、《芒种》等报刊接二连三发表小说。《雨花》上发表的《枸杞头》获精短小说奖,《芒种》上的《乳娘》被《中华文学选刊》选载。他还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流逝的子婴河》。就在他的小说创作被普遍看好的时候,他以散文笔法推出了集学术性、史料性、文学性于一身的《悲情歌手秦少游》,在全国各地书店作为畅销书问世,没有多久,就销售一空。这与往日小城作者买书号自卖书形成反差,令人羡煞。

  习惯被看作风流才子的秦少游,却被许伟忠称为“悲情歌手”。他的依据是中国词坛历来有“千古伤心淮海词”之说,词评家也常说。恰恰是秦少游的悲情人生,与他的特殊个性禀赋相结合,孕育出少游的不朽词篇。因此,许伟忠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优美生动的笔法向世人昭示:秦少游为情而生,为情而歌,正是这一曲曲震撼心灵的悲歌,唱响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秦少游至高地位和千年遗风。著名秦学专家徐培均大加赞赏,对许的书越读越爱读,以至爱不释手。

  秦学新秀许伟忠并未停步。2016年6月起,他与无锡中华秦观宗亲会俊彦之士一道,开始寻访少游踪迹的长途跋涉,走过少游任职、生活、漫游以及贬谪的8省50个城市和目的地城市,行程4万公里,收获奇丰。作为秦观研究者的他开拓了研究视野,丰富了研究内涵,提高了研究的驾驭力和话语权。他更加强烈地感到,悲情是少游一生的基调,愁苦、凄苦、悲苦构成了少游人生轨迹。寻访路上,他们发现了先前未知的杭州《龙井记》碑、丽水的秦淮海像碑(局部)、永州的《题大唐中兴颂》碑,都弥足珍贵;也发现了前人著作中的错误,将通向雷州的鬼门关误写为通向横州的路上。许伟忠还深切地感到,高邮把少游作为城市名片,其实,许多城市都在打“少游牌”,凡是少游留下的足迹、遗迹或纪念物等,都被当地政府建成景点、名胜、公园,最大化地将少游融入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交织的美景中。少游在被贬谪路上,一路悲歌,也一路弦歌,他一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宋朝统治者将他作为罪臣,打入地狱,让他遗臭万年,他却以光辉形象流芳百世。作为少游歌吟者的许伟忠近日出版的专著《足迹:追寻秦少游》将引人吟唱而行。

  “从闻有人传其学问,殊可感叹也”。汪曾祺在给陆建华的信中曾表示过一种担心,高邮人缺少对历代乡贤代表人物的研究,希望新成立的文联多做一些实事,比如搞王西楼研讨会。汪老回邮,多次有此嘱托。30年过去了,当时仅仅是文联会员的蒋成忠不负汪老的瞩望,交出了一份令人称奇的答卷。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诗词学会理事、高邮盂城诗社社长的蒋成忠十年磨一书,于2010年出版了由他评著的《王磐作品评析》(30万字),诚如为此书作序的国医大师王琦所言,是蒋成忠锲而不舍、殚思竭虑,广罗王磐作品,全面评析,并对过去相传的谬误加以校订,使之璀璨再现,光耀乡里,功莫大焉。笔者以为,此书与《张綖诗余图谱》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填补对王、张研究的空白。

  《张綖诗余图谱》是一孤本,珍藏于某大博物馆,蒋成忠想方设法得之,扑下身子,倾尽心血加以研究。2016年以《张綖〈诗余图谱〉考辨》正式出版。博导刘勇刚评价,《诗余图谱》有三大首创之功,即填词格律创制,二体学说认定,三分法则创立。换言之,首创词谱,将词分豪放、婉约两派,把词分小令、中调、长调。难有人与其媲美。蒋成忠的辛苦劳作,也化为嘉惠词林、造福桑梓的万紫千红。

  今年出版的《李必恒李贡诗选合璧》是蒋成忠第6部著作,他将尘封300多年的李氏犹如珠玑的诗作结集出版,重放光芒,在乡亲心中竖起一个偌大的惊叹号,在秦少游、汪曾祺之间,竟有如此多的乡贤令人高山仰止。

  尤为令人可喜的是蒋成忠不仅涉足诗、词、联、赋,而且散曲写得绝佳。这种格式严谨、用典贴切、意境深远的散曲,常令人难以驾驭,蒋成忠却应付裕如,已有百首散曲,正结集付梓。汪曾祺对高邮人未能传承先贤学问,觉得“殊可感叹也”。现可慰汪老在天之灵,后继有人矣。

  ☆林木森森  染就文坛新绿

  高邮文坛林林总总的新秀作品,使笔者想起了汪曾祺短诗《早春》。笔者以为,文学创作需要早春季节,它所形成的新绿是具有无限生机和旺盛生命力的。

  1984年夏天,高邮造纸厂工人、20多岁的王树兴北上哈尔滨,是因短篇小说《偿还》获奖而去参加笔会,成了小城文坛的新闻。王树兴收获了喜悦,放飞了希望,决心走文学创作的路。33年后的今天,这位户籍仍在高邮的第一位加入中国作协的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畅销书作家,接二连三地出版长篇小说《国戏》、《裙带关系》、《咏而归》,14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好日子万万年》,计200多万字。获奖、译成外文出版、改编电影,脱销后再版,成为去京十多年的王树兴十年树木、收获硕果的常态,在文坛和北漂人士中,他的名字耳熟能详,他的作品也正成了“学汪”“似汪”“脱汪”的践行。

  一直关心、提携王树兴的王干为王树兴作序时指出,王树兴是一个阅历型的作家,能将丰富精彩的生活阅历衍化为小说的资源,加之具有超凡脱俗的讲故事能力,因而他的笔下流淌着一个个庸常人的庸常生活,即他们在改革大背景下的喜怒哀乐,展示了具有淮扬风土特色的世态人情风俗画。

  《裙带关系》以反腐题材,紧跟时代步伐,得到人们的广泛点赞。专家对《咏而归》有高度评价,指出小说以殡仪馆馆长荀西宁为主人公,既提出了死者也应有尊严的社会问题,也揭示了人面对死亡时应有的“咏而归”的姿态。也因为王树兴多次深入殡仪馆的生活,小说真实而不空洞,使这部第一次反映殡仪工作的长篇小说,给人以无尽的灵魂启悟。

  周仁忠,笔名周游,是高邮高产作家,他的作品专集是小城最早进入市场销售的。

  周游的文学创作起步于老山前线的猫儿洞,诗文多见诸于军旅报刊。退伍回乡后,曾一时没有落实工作,但并不影响他的痴迷,依然笔耕不辍。如今,他供职于高邮民政局,前些年,一场重病康复后,生性豁达乐观的他创作渐入高潮,收获颇丰。他是《中国纪检监察报》的专栏作家,已经出版《孔子的绯闻——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佛教胜地游》、《扬州记忆》、《男人的天空》、《飘逝的红颜》等文学作品集。计有480万字作品见诸《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和专著。今年,他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见诸报刊的“散叶”,加上新作,编成《心情的风景》出版,以游记、传记、随笔、评论营构了周游创作别样的风景线。

  周游是属于阅读型与阅历型结合的作家。他读书极杂,既有经典名著,又有不少地方的史志野史。他利用各种机会周游全国,作品中不乏名山大川、历史人物,风光处引人入胜,众名人令人仰慕。读他的书是一种“悦读”享受,内容之丰、文笔之美、史料之实,让人品味到陈年老酒的清洌和醇厚。

  笔者写过一篇《读周游游记的感悟》,在此不再赘言。笔者评价他的作品,只能是冰山一角。笔者还觉得,他写佛教胜地的游记,充盈着佛教真义和禅宗机趣。他深爱家乡。他说:“若把杭州西子湖比作雍容贵妇,扬州瘦西湖比作窈窕淑女,那么,高邮湖更应是‘约略西施未嫁’!” 文学创作,在周游的脚下。饱览群山,周游全国的周游的文学创作,永远在路上。

  同样都做过教师的姚正安、徐晓思无论是传薪或者是创作,都是在追求文明、和谐的生态美,这自然离不开郁郁葱葱的新绿。

  姚正安,笔名朦胧,由于他的不张扬,很多人不了解他的文学创作轨迹。其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江苏教育报》发表小说《消遣消遣》,头条,几乎整版。接着在《雨花》发表杂文《登高问题》,因此引人注目。此后,他坚持“我写我爱”,默默地写小城、农村的普通人的世态、风情、人生、况味,小说、散文、随笔从此一发不可收。

  做中学教师的他被组织选入政界,他迅速转换角色,成了跟随在市里领导后面的一支“大笔”,依然写普通人的人情风貌,营构他的意味隽永的独特文学世界。进入政界,要写的是领导人的讲话、调研报告,他只能忙里偷闲地弄潮文学创作的大海。

  2013年,作为留守家乡的作家,他是加入中国作协第一人。次年,以散文随笔集《一种生活》,获得冰心文学奖。随着他的散文随笔集《我写我爱》、《回忆》、《我的父亲母亲》和长篇报告文学《不屈的脊梁》等200多万字问世,好评如潮,誉声鹊起。笔者不想重复别人的评价,窍以为,他的文笔洒脱、隽味、真挚,充满了哲理性、思辨性、深刻性。他的许多文章,回忆往事,心存善念,如植玫瑰,文有余香。无论是写的至亲朋友还是不屈的脊梁张椿年,都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作品,都是在为讴歌当前的好日子、好生活,弘扬正能量。

  正业副业都很兴旺发达,多种“兵器”玩得娴熟精通。这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中国作协会员徐晓思从事40年教育工作和进行20年文学创作的真实写照。

  1996年他的处女作小说《一路喜鹊窝》问世,便彰显才华。此后,他又出版《爱然后知教》、《母亲望着我》(扬州五个一工程奖)、《万年欢》等小说、散文专著,更引起文学界瞩目。他的文学作品散见于《雨花》、《北京文学》、《钟山》、《人民文学》、《红旗特刊》等计100多万字。曾获《人民文学》奖。从评论家、学者到文学同道从不同角度评说徐晓思。

  徐晓思热衷并熟稔“非虚构”性文学创作,作品中的活脱脱的我就是徐晓思。自幼丧母的他经受世态炎凉,饱尝酸甜苦辣。他的自传体小说是一本生存的相册,记录成长的脚印,流淌着生命的长歌,既有对当今好时代的赞颂,又有对饥馑、动乱年代的鞭挞。他写乡俗,写旧事,酷似展示清明下河图,让人想起汪老的《大淖记事》,平淡的情节中拧下来的都是乡情乡思。

  小说是写人物的。徐晓思写人物自然涉及到人性、野性、兽性,他写出人们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始终不忘写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人性美、人情美,让人感到世间多美,人活着多好。

  徐晓思的作品语言是独特的。过去笔者觉得他口语太俗,常常顺口溜似地一溜一大串。后来读他的作品,发现他的语言是在方言俚语、地方小曲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升华,形成的一种乡土味浓、个性明显的个人文学符号,让人们惬意悦读,铭记在心。这使笔者想起高晓声的一句话“不是质数怎么算创作?”徐晓思正是践行此理念,创造性地一路走下去。

  ☆80后作家  文坛大放异彩

  扫描文学创作人才,决不会忘记三荡口周边芦芽、巴根草冒出来的新绿。

  周荣池,1983年生于高邮市一个叫“南角”的村子。2005年11月以处女作《大地上的事情》发表于《散文诗》,并作为封面人物重点推介,因此崭露头角。《草木故园》是他的第一个集子。近几年来,他著有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李光荣下乡记》、《爱的断代史》,传记《夜行者-毛福轩传》,短篇小说集《大淖新事》,散文集《村庄的真相》、《而立集》,评论集《一个人的批评》,有三部著作为扬州市文艺引导资金项目,获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省作协作家深入生活计划项目。他是中国作协会员,省作协签约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雨花》等报刊都有为他点赞的文章。

  他用文艺形式演绎好人形象,发现和表达美好的人和事,给人以温暖与希望,弘扬时代的正能量,奏响时代的主旋律,这是他践行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硕果,也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

  文艺创作也在暴露落后与丑陋。周荣池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层次,理性的思考,不仅暴露个体人物和事的丑恶、愚昧,而且将笔锋直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他直言,当美丽的村落变成废村的时候,发展的成果弥补不了社会的缺欠和心灵的伤害。我们的责任是汲取教训,尽量减少损失,让社会有一个文明、和谐的统筹发展。

  他的作品更加关注土地的变化、生存的变化、人物心灵的变化,他笔下的乡土风情、风景、风俗皆可成为文学符号。他的文风自然、洒脱、隽永,语言生动、流畅,加之大量使用歇后语和俗语,人物便栩栩如生地伫立在读者的心中。对他有过很大影响的高晓声在邮曾说过,培养一个县委书记不易,培养一个出色的作家更不易,各级领导已在关注周荣池的成长。周荣池呢,他也准备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使农村成为永恒为之记录与创造的现场。他在谈创作体会时直言,他写的是农村、土地,不管城市化进程如何加快,乡土是“最中国”的,而土地最终会是最光荣的。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高邮文坛充满一片盎然生机。有一批文友诸如雪安理、薛序、吴毓生、孙生民、王玉清、王梅香、张荣权、后金山、徐克明、黄士民、宋羽、夏涛等已经走出里巷、走出或正在走出高邮,营构了人才荟萃、群星灿烂的文坛天空。

  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负神珠甓社光。高邮的丰富历史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成长。而1984年体改以后,历届党委政府关怀扶助文化人才是事业兴旺、人才辈出的又一重要因素。尤其是被戏称为“文章知州”的朱延庆、倪文才等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大家做出了样子。倪文才著有纪实文学《故事里的故事》、《跨越国界的爱》,理论研究《中国邮文化》、《高邮传统文化概论》、长篇小说《驿站风云》。可喜的是,北京有人见到“故”一书,特地来邮拍摄专题片,长篇小说正着手改编拍电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秋红和汪迷段春娟合作,主编了《你好汪曾祺》。长期以来,市宣传、文化、文联等有关部门的组织、引导、沟通、联络,文学创作人才的方阵永远走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文友认真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高邮文坛也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璀璨的明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副刊
   第04版:特别报道
声名不出里巷
关于征询2018年度城建“双十”重点工程项目的公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声名不出里巷 2017-07-14 2 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