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4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邮籍“两院院士”知多少
  □  肖维琪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简称“两院院士”。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还有一种情况,对中国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学术地位的外籍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截至目前,高邮已产生四名院士,他们是孙云铸、谢友柏、乔登江、张首晟。

  孙云铸:1955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

  孙云铸(1895-1979),故居在高邮镇梁逸湾孙家巷,字铁仙,青少年时期正值晚清末季,15岁时即离家赴南京求学,受“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学习理工科。1914年中学毕业,他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堂预科,1916年本科习采矿。1918年转入北京大学理科地质系,192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同时任职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926年赴德国留学,1927年获哈勒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29年任北大古生物学教授。1935年他趁休假之便,再度访问欧美,1936年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客座教授。1937年北京大学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他任地质地理气象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迁回北平,他继续任地质系系主任。解放后,1950年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他兼任委员。1952年地质部成立,他任教育司司长。196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成立,他任副院长。

  1922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孙云铸是创立会员。以后他多次担任书记、理事长。1929年他倡议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1950年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成立,他是第一任理事长,1978年被选为名誉理事长。他还曾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1948-1952)。1958年他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

  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孙云铸被选为生物地学部委员,其后为地学部委员。他还曾任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自1952年起,他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79年1月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终年84年。

  孙云铸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是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地质教育家。孙云铸教授自191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起,至1978年逝世,在中国地质界的活动超过60年。他对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不少领域中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他在地质教育方面的贡献有深远的影响。他在北京大学执教30余年,几代地质学者都受教于他。中国有名的地层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大多数是他的学生。

  谢友柏: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友柏(1933-),籍贯江苏高邮,1933年9月23日生于上海。父谢鸣九是高邮界首镇人,母吴耀西曾任务本女子中学教务主任,二老均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内燃机制造专业,留校执教,开设过包括“现代设计”等许多课程,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机械工程学报,英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编委,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在国际上,他首先与他的同事们提出转子轴承系统广义能量守恒原理,从理论和实验证明可倾瓦轴承不是天然稳定的。他首次在国内完成油膜刚度阻尼测量,发展国外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摩擦学系统方法,提出摩擦学系统工程思想、构造理论和方法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和安全运行上,得到丰硕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方面,他科学地论证了创新设计过程的核心,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程,探讨了建立在分布资源环境基础上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并发表了大量论著。

  谢友柏教授经过40多年和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把一个研究小组发展成研究室,最终成为在流体润滑理论、轴承技术和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领域中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所。而同时发展起来的实验室也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大学里这一领域中最大的实验室,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际上还没有的试验台。在这个过程中,他主持完成了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科学大会奖(1978)、省科技成果奖(一等,1979)、省个人科学成果奖(1979)、校科技成果奖(一等,1981)、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1982)、机械部科技成果奖(二等,1982)机电部科技进步奖(三等,1991、1991)、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1991、1995、1997,二,1987)、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1997)、首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1995)等十多项,专利多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9人,博士研究生31人,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5)。

  谢友柏主要成果,在摩擦学这一涉足广泛知识领域的学科,在润滑、磨损、形貌、流变、传热、振动、材料、工艺、监测、控制、可靠性、知识获取、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进展。他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摩擦学系统上的系统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以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丰富的理论及应用成果,在推动摩擦学设计和建设摩擦学数据库上做了大量工作。他发表了大量的论著,归纳了摩擦学行为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和不同学科行为的耦合,并建议把它们列为摩擦学的三条公理。他指出,传统的理论和技术,多不考虑动力学行为耦合,这是历史打在摩擦学身上的一个烙印。

  乔登江: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

  乔登江(1928-2015),江苏高邮菱塘人,我国著名核物理、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3月入伍,历任某研究所副所长、某基地科技委副主任,1988年因病离休,先后获国家级科技奖9项、部委级科技奖7项,出版专著5部。2011年11月,高票当选解放军总部“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十大模范”之一。

  1963年3月,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副主任乔登江接到来自北京的一纸神秘调令,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全国24位赴“死亡之海”罗布泊、为建立新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和首次核试验作准备的专家之一。自此,乔登江便深深扎根戈壁滩,在荒无人烟的天山南麓一干就是近30年。

  乔登江先后参加过20余次核试验,为获得爆炸靶心的实验数据,多次不顾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深入到有生命危险的地域。从我国第一次原子弹空投实验,第一次导弹核试验到第一次氢弹爆炸,乔登江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参加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也创作了我国核技术领域第一部专著《核爆炸物理概论》。

  1988年4月,在一次例行体检中,乔登江被查出患有肾癌。手术后,组织上决定让他退役。离休之后的乔登江经短暂调养,以科研“义工”的身份重返工作岗位,继续他的研究。每次出行,他的行李箱中有一半都装着维系生命的药物;面对病魔,每年外出学术交流、技术指导和科研攻关5个月以上;出版《电子元器件电磁脉冲效应手册》等5部250多万字学术专著;完成7个国防科研项目;获得9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97年,在离休9年后,高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军第一位当选院士的离休干部。

  1999年,乔登江被华东师范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磁辐射的研究。2010年12月,82岁的乔登江被中央军委授予文职特级、专业技术一级,时隔20年再披戎装。16年来,乔登江克服病痛,每周都去华师大指导课题,他先后指导了10余名军地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如今他们大都已成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乔登江还谢绝了学校提出的各种院士福利,每月千余元补贴也用来救助家庭困难的学生。2013年5月,他从个人积蓄中拿出50万元设立“登高奖助学金”,专项资助物理学系品学兼优和经济暂时困难的学生。

  乔登江先后获21项国家和部委级奖,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荣誉勋章”,被表彰为全国先进离休干部,荣获全国“光华工程科技奖”……

  张首晟: 2013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首晟(1963-),祖籍江苏高邮,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在没有读过高中的情况下,15岁的张首晟直接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第二年,他作为交流学生被送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深造;1983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7年,张首晟进入加州大学的Santa Barbara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89年底结束博士后研究,与妻子余晓帆一起到了Sanjose的IBM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3年他被评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95年,年仅32岁的张首晟被聘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成为斯坦福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基于他对拓扑绝缘体和量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开创性研究,张首晟已包揽物理界所有重 量级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奖、美国物理学会巴克莱奖、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尤里基础物理学奖和富兰克林奖章。2013年,张首晟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5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首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他的学术贡献:张首晟的代表性工作为高温超导的SO(5)理论、4维量子霍尔效应、室温无耗散自旋流等,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里有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他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在phys·Rev.Lett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论文被他人引用15000多次。

  张首晟领导的研究团队于2006年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将其基于芯片业未来提出的新构想——通过控制电子的自旋运动来降低能耗——在理论上完成了预言。2007年,这一理论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实验小组通过实验证实。同年,张首晟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他的导师杨振宁先生评价:“对他来说,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张首晟的创业经历也是硕果累累。1999年,张首晟联合硅谷企业家们共同创办了华源科技协会,并在他家后院开了首次会议。现在,华源已成为硅谷最大的华人科技创业社团,会员多为中美之间的技术领导者、投资者和企业家,福布斯40名40岁以下CEO榜单中也屡屡出现会员的身影。与此同时,他在斯坦福大学任创业导师,帮助多位学生创办公司,并作为天使投资人,成功地投资了VMware(NYSE:VMW)。5年后,VMware被EMC收购,后来又在纽交所上市,如今市值已达440亿美元。这笔投资给张首晟带来了上百倍的回报。

  2013年,张首晟教授与他斯坦福的学生谷安佳博士联合创立丹华资本,意在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专注于投资美国最具颠覆性的创新科技及商业模式,连接美国的创新与中国市场。“丹”既代表斯坦福(又译史丹福),又有“赤子丹心”之意,“华”取自中华。丹华资本目前规模已经达到9000万美元,并且已经投资了12家公司,张首晟现任丹华资本创始董事长。

  与前三位院士不同的是,我们至今不知道张首晟祖籍高邮何处,只知道他的祖父张彝,字则民,江苏高邮人,1906年考入复旦公学,是复旦建校后的第二届学生;1909年毕业,同时毕业的共16人。文凭上清晰地记录着张彝先生的国文、法文、伦理、化学、三角、体操等12门功课的毕业成绩,总平均分为80分8厘。在校三年,他的总平均分达到77分7厘。监督(校长)高凤谦和教务长李登辉签发了该证书。2004年冬,张首晟伯父在清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了这张最早的复旦文凭。2005年时值复旦百年华诞,张首晟先生把珍藏的“宝物”捐献给了母校,目前已陈列于复旦大学校史陈列馆。

  如有知道张彝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张首晟父亲和伯父)情况或线索的,请与本报联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名城印象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高邮籍“两院院士”知多少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3高邮籍“两院院士”知多少 2017-04-14 2 2017年04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