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微信迅速成为交流联系方式之一进入大众生活,微信朋友圈也逐渐成为人们分享生活感悟、抒发情感的主阵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父母也开始使用微信,然而本可以成为增进亲子沟通平台的朋友圈,却让父母们遭遇了尴尬。虽然成为了孩子的微信好友,可不知什么时候,却被孩子屏蔽了朋友圈信息,是父母对孩子关注过度、干涉太多,还是亲子交流出现了危机?
孩子:不想一举一动被“监视”
大二学生小晨自从加了爸爸妈妈为微信好友后,再也不敢随便发状态了。“父母会把我在朋友圈发的每一条状态都仔细、深刻地分析一通,就像是在做高考的阅读理解题,会让你很崩溃。”小晨说,自己有时会在朋友圈晒自己的生活状态。往往没过多久,妈妈的电话就会打过来,劝她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同学聚餐我拍张美食照,我妈说我天天在外吃垃圾食品;买了点花装饰宿舍,我妈劝我先找工作再谈恋爱。有次我们班办了个化妆晚会,我拍了几张恶搞照片放在朋友圈,我爸居然在照片下评论,别把自己弄得像个神经病。”小晨表示,有些后悔教会父母用微信了,“从线下到线上,他们的唠叨声总是如影随形,一举一动都被他们牢牢掌控的感觉很不好,现在我在朋友圈都只能‘言不由衷’了。”
“屏蔽父母其实很正常啊,我的朋友圈对父母就是选择性地开放。”高二女生佳佳坦言,有时自己发状态的时间晚了,怕父母念叨或不安;有时自己想发泄一下情绪,又怕父母担心或紧张,所以干脆就屏蔽他们了。佳佳说,虽然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可没有考好的时候,还是想自己发个状态释放一下,再自己一个人静一静就好了。可如果被父母看到,他们就会一个劲地问东问西,这只会让自己更加焦躁。
独自在北京打拼的韩先生对父母向来是报喜不报忧,他告诉记者,有次他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发烧在医院看病的状态,父母看到后半夜打电话过来询问,妈妈还一直闹着要过来照顾他。韩先生向他们解释了半天,又花了半个多小时聆听教育,才让父母安心。本来身体就不舒服,挂了电话就更郁闷了,此后发朋友圈都会选择性的屏蔽他们。
此外,不少受访者都表示,父母会经常转发来一些“心灵鸡汤”,并强迫你去看。“我妈经常分享一些心灵鸡汤,例如开心的女人才叫美,一个很开心的女人通常不会太丑之类的。”市民尚女士表示,每次妈妈发过“鸡汤”后,自己都会删掉后习惯性回个笑脸,但是妈妈还会不停地问有什么读后感,让她很困扰。市民姜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对微信里的一些消息的真假缺乏判断,经常转发一些危言耸听的“生活伪科学”,还特意发给她看,搞得她哭笑不得,说也说不通,实在很无奈,最后干脆屏蔽了他们。
家长:只想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在父母眼里,微信是能够拉近与子女间距离的新方式,但子女们在微信上对待父母的方式让家长们很受伤。
近日,黄女士颇为担心,原来每一两天,她便能看到儿子更新朋友圈的信息。可是最近一星期,儿子的朋友圈纹丝不动,这让她有些忐忑,她忍不住给儿子打了电话,听到儿子报平安她才安下心来。不过,后来小姑子告诉黄女士没看到儿子朋友圈更新的秘密——原来是她被屏蔽了!
只是想多关心一下孩子,了解孩子的动态,可却被儿子屏蔽了朋友圈,这让黄女士很失落也很惆怅。儿子上大一,此前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上大学他坚持填报了一所外省高校。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所以,尽管有些不舍,黄女士也没有阻拦,算是支持了儿子的选择。成为儿子的微信好友后,她以为和儿子的交流更进了一步,原来却是自己一厢情愿。
和黄女士同样失落的还有高二学生家长张女士。张女士说,女儿上高一后住校,家里给女儿配备了智能手机,本是为方便了解女儿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可是女儿似乎并不乐意。上个周末,听到女儿和她年龄相仿的表妹聊天,张女士得知她们在讨论女儿发的一个状态,可每天关注女儿朋友圈的她竟然没有一点印象,她这才惊觉自己是被孩子选择性地屏蔽了。不过,性格开朗的张女士很快就释怀了:“孩子大了,多少会有一些自己的秘密,家长不能管得太死。”
专家:应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孩子发朋友圈把父母屏蔽掉应不应该,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中医医院相关心理专家。专家认为,孩子屏蔽父母未必妥当,但父母也不必如临大敌、惴惴不安。就算朋友之间也会经常出现被屏蔽甚至被拉黑的情况。该专家表示,对于孩子的网络社交圈,父母可以关心、关注,但不应强行介入、野蛮干涉,凡事都要有个度,要给孩子的独立成长留下一定的空间。
专家建议,年轻人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回家探望等方式,多与父母沟通,避免亲子关系陷入僵局。父母则应在生活中多让子女体会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心,使亲子关系进入良性状态,孩子自然也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