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空巢老人”落差大
家住琵琶社区的卞奶奶今年67岁,老伴五年前去世后,她就一个人住在高邮。今年春节,在重庆工作的儿子儿媳回来过年。为了这个年,卞奶奶整整忙了一个月,又是打扫又是买年货,虽然累,但每天都是笑呵呵的。不过,从大年初四开始,卞奶奶的心情就开始低落,儿子去参加同学聚会,她都要连着打好几个电话,催儿子早点回家。初六,儿子一家回重庆去了,家中又剩下卞奶奶一个人,突然的冷清让卞奶奶感到相当不适。“感觉生活一下子没了动力和盼头,一个人也不想做饭,只好把电视机声音开到最大,让家里不那么冷清。”
薛大妈和老伴住在武安社区,两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薛大妈平时生活很规律,早上锻炼锻炼身体,买菜做饭,闲暇时间与朋友一起跳跳广场舞。过年期间,薛大妈的两个女儿都回来了,加上外孙外孙女,吃年夜饭时满满当当地坐了一大桌,边吃边闹,好不热闹。可是,这样的热闹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也临近尾声。“过年那两天,家里好多人,还有小孩子吵吵闹闹的声音。可他们走了以后,声音没有了,感觉房子都冷了。”薛大妈说,“真是不适应啊。”
“其实,类似卞奶奶、薛大妈这样的心情低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更多体现在心理上,过节期间举家团圆,老人心情愉悦,而节后重回‘空巢期’,前后的反差容易让老人在心理上产生落差。”相关专家表示,子女离开之前,跟老人多谈心,多交流,多沟通,有一个心理上的铺垫和缓冲的阶段。子女离家后,要多和老人进行语言沟通,打电话、视频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表示,遭遇这种情况,自己会及时调整心情,转移注意力,多出去走走。市民莫爷爷这两天正在做旅游攻略,他说,正好趁着女儿女婿回来过年商量一下,看看去哪玩比较有意思。“过年期间主要以走亲访友为主,过了初五就打算和老伴两个人出去旅游,打算去个远一点的地方玩四五天再回来。”
“返城大军”难舍“留守”稚儿
这几天对于小钟来说有些难挨,从年前就迫不及待期盼回高邮过年,到返宁工作,二周的假期,却犹如短短几个小时。
小钟是“90后”,大学毕业后留在南京和丈夫一起打拼。小两口由于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加班,两个人动辄十天半个月见不着面。小钟说,自从女儿出生后,她就没带在身边,而是把孩子放在高邮的父母身边,让老两口帮着带孩子。每年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一家团圆。
记者联系上小钟时,小钟和丈夫正陪着四岁的女儿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去年我老公春节期间在国外出差一直没回来,女儿一直哭着闹着要爸爸陪她坐旋转木马。今年我们俩都向公司请了两周年假,打算回来好好陪陪女儿。”小钟说,有一回,我妈抱着她来车站送我们走,小手一直拉着我不肯放,哇哇大哭,我真的受不了了!就像现在,看我老公已经在买回程的车票,我就尽量不去看,不去想,能在家多待一会儿也好。”小钟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俩打算趁着年轻多赚点钱,让孩子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自己和丈夫正在南京看房,打算买个位置较好的学区房,等过几年孩子上小学了再接到身边。
“爸爸妈妈在深圳打工,我很想念他们!”家住开发区的5岁留守儿童彤彤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告诉记者。彤彤的爷爷说,儿子儿媳一直在深圳打工,彤彤从一岁起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春节假期,彤彤父母回乡过年,彤彤高兴极了。父母给彤彤买回很多新衣服、新玩具。彤彤爷爷告诉记者,彤彤父母工资都不高,工作也不稳定,若把孩子接到深圳生活也不方便。过完年,彤彤父母就返回深圳了。自从父母走后,孩子这几天都不怎么说话,不愿意好好吃饭,还常常无故发脾气,物质条件再好也比不上父母的陪伴。
“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调整,首先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外出工作的初衷和苦心,接受与父母分离的现状,知道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会一直关心、关注自己。”相关专家表示,留守儿童要培养自己与人交流的能力,多交好友,多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父母保持联系。
翟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