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水乡,自然喜欢吃鱼。铜头、草鲫、虎头鲨,雪鲢,鯚花(鳜鱼)、翘嘴白……这些鱼或大或小,或贵或贱,种种味道鲜美。家乡人会做鱼,或清蒸,或红烧,或煮汤,“拆烧鱼头”“银鱼涨蛋”“丁鱼臭干”……个个滋味十足。吃鱼也讲究:鲤鱼头,青鱼尾,长鱼吃脊背……
长鱼就是黄鳝,大多生长在水田河塘,肉质鲜嫩,营养价值很高,素有“水中人参”之称。个大的黄鳝开膛剖肚,洗净剁成段,打上花刀,与五花肉同烧,因鳝段形似马鞍,拱曲如桥,此菜取名“红烧马鞍桥”,个小的黄鳝则会做成一道炒菜,名曰:“软脰长鱼”。
脰,就是颈,脖子。软脰,就是脖颈后的软肉。“软脰长鱼透骨鲜”。软脰长鱼是一道名菜。它选用小嫩的活鳝鱼(俗名笔杆青),取其脊背肉,在油锅内旺火烹制而成。该菜色泽乌亮,鲜嫩爽口,香气浓郁,鲜美绝伦。盛入玉盘时,盘如满月,鳝脊细长,蜿蜒其中,恰似嫦娥舒广袖,故又名“嫦娥善舞”。
家乡人喜欢吃“软脰长鱼”,也擅做“软脰长鱼”。很多人吃过这道菜,但大多叫作“软兜长鱼”,现在大小酒楼的菜单上也大都写着“软兜”,而不是“软脰”。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我最早知道这个“脰”字,是我父亲教的。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跟他去饭馆吃饭,他看菜谱点菜,一下子看出了其中的谬误。饭后他特意把老板叫到边上善意地告诉他“软兜长鱼”的“兜”应该写作“脰”,并告诉了老板“软脰”的意思。我在边上也就学到了这个小小的常识。
“软脰长鱼”是淮扬名菜,淮安人更擅做,也叫“淮安软脰”。十多年前,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回到故乡淮安,出席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身为语言学家,当他看到菜单上“软兜长鱼”菜名时,不禁注目沉思。随后,他提笔将菜单上“软兜”的“兜”字改为“脰”,又划去“长鱼”二字,还在菜单上写上了“脰”字的出处:脰,古语古字也,首见于汉代《说文解字》,犹存于淮语中,可贵也。然今人多不知,以“兜”字代之,误会也,今为改正之。最后,他还在菜单上写下了“淮安软脰止此家,亚非拉美誉中华”,对这一淮扬菜的经典名菜给予了高度评价。
喜欢中国美食,更喜欢中国文字。中国文字浩繁广阔,博大精深。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它们有生命,更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