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用环境指数提升企业信心指数。始终坚持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实心实意当好“店小二”。一是代办服务务“实”。截至2015年底,新区共有各类企业3200多家,其中工业有限责任公司1800多家。针对新区小微企业众多、大众创业意识较强的特点,第一时间落实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项目审批代办帮办工作的实施意见》,在便民服务中心增设项目代办、水电费代缴、警务接待3个专窗,新增3名项目代办员,第一时间发放代办服务承诺书,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及时帮办、及时协调、及时解决,尽最大努力让项目早审批、早动工、早投产。二是跟踪服务创“优”。继续强化副科级以上领导挂联服务企业和重大项目制度,发放“联系卡”,每月开展一次企业大走访活动,动态收集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制定问题清单,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一月一汇总一通报,问题不解决不销号。三是专业服务求“精”。紧扣市“356”行动计划和湖西新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双百十”行动计划,对纳入重点扶持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型企业,集成政策、一企一策,开展个性化服务。策应高新区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搭建融资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探索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合作,保障企业科技人才的需求。
2、坚持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从办理好每一件信访诉求抓起,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一是夯实服务群众“桥头堡”。持续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强化、完善和提升三个片区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配齐配强窗口服务人员,真正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办齐一揽子事”;大力开展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按照配置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明确办理流程、公开办结时限。二是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发挥新媒体上下沟通优势,在新区网站开通书记、镇长信箱,分别建立电缆、光伏和灯具产业微信群以及大众创业微信群,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迅速办理基层建议;大力推进“服务下楼”工程,通过党员干部统一活动日、集中接访下访、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深入群众摸实情、解难题、干实事;广泛开展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待选民、参观视察等活动,及时收集社情民意;深入实施“有理大家评”、“律师信访代理员”等社会管理创新工程,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三是畅通服务群众“快车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诉求问题办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强化建章立制、强化督查考核、强化结果运用,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进一步规范服务行为,既确保办结时限,又坚持服务质量,着力提升群众对民生诉求事项办理的满意度。
3、坚持用担当指数激发基层创业指数。旗帜鲜明地重用干事者、宽容失误者、鞭笞观望者、问责误事者,敢于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家施展身手,让探路人专心谋事,让开拓者奋勇前行。一是在统揽全局上科学顶层设计。坚持党委管路线,基层管实干,科学描绘新区发展蓝图。坚持规划引领,邀请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对新区规划进行完善提升,为创新实践指明方向。围绕高新区建设,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关系,推动新区国有企业和融资平台实体化运作,推动PPP模式等创新实践在新区示范推进。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强村级基础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进一步配齐补强村(社区)两委班子。二是在补齐短板上加大保障力度。既给任务、提要求,又补短板、给条件,让基层得到实实在在的支持。结合区划调整三周年思想大讨论活动,对村(社区)和各基层单位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梳理,摸清各基层单位存在的客观问题,出台组织运转财政保障、兴办实事政策奖补、村(社区)干部生活待遇连年提高等举措,切实把服务基层的职责尽到位、工作做扎实。三是在宽容失误上严格区分开来。认真贯彻《高邮市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干事担当容错免责实施办法》,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党员干部恪守职业操守、严守纪律“红线”,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另一方面,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负责人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敢试敢干敢于担当;再一方面,对于非主观故意、符合容错免责条件的工作失误,按照文件规定的程序,申请容错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