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课”是指教师在现场观摩或视频观摩之后,直接模仿优秀课例的教学活动形式。克隆者期望能与优秀课例一样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可事实往往是同样的活动方案,同样的环节、过程,优秀老师可以达到“教无痕”的效果,孩子们觉得意犹未尽;而克隆者却常常会遇到些想不到的问题而磕磕绊绊,使非常有趣的一次活动变得很累人,孩子累、教师也累,上课的时候恨不得马上结束就好。这是为什么呢?本文通过自己一次“克隆课”由失败到成功的亲身经历,感觉到想要通过克隆学习来提高自己,就必须经历“崇拜、怀疑、创新”这“三部曲”。
第一部曲:崇拜。为了完成一次园内教研课,我克隆了网络上一节优秀视频课例:小班韵律活动《小鱼游》。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原课例感知音乐——模仿学习律动——创编小鱼游——练习——结束的流程。在创编小鱼不同游泳姿态环节中,优秀课例中直接采用了“游一游,停下来”的外部语言提醒策略,要求幼儿在创编之后马上进行自我控制。我在实施时,同样采用了“游一游,停下来”的语言指令,然而幼儿根本不予理睬,只顾着游来游去,完全不能自我克制。对此,我仍然按照课例的教学流程,继续进入下一环节。结果因这一环节的解决不力,最终影响了活动效果。课结束后,我就在反思,这是为什么呢?思考的结论是,在这节课中我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忠实的执行者,没有对所处情境和优秀课例进行对比分析:优秀课例施教的对象是中班下学期的幼儿,而我所在班级是中班上学期;优秀课例中的幼儿经历过很多控制性的游戏,他们有较为丰富的动静转换的经验。年龄和经验的差异,导致同一个教学策略在不同班级产生了不同效果。
第二部曲:怀疑。经过了第一次的失败我明白了,首先应该要认真分析优秀课例中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的关系。优秀课例不能奉为“圣经”,它有它特定的适用对象与适用范围,相对于我们的教学实际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境对优秀课例进行调整。痛定思痛,我决定再试一次,但这次我依然遵照原环节流程。在创编鱼游时,我发现直接运用“游一游,停下来”的外部语言提醒策略无法使幼儿自我控制时,我没有听之任之,而是在说完了“游一游”之后紧接着做了个“嘘”的动作,然后说“停下来”。由于增加了“预令”策略,实现了幼儿自我控制的目的。但是,有老师在评价时又提出:“这一预令破坏了音乐的流畅性,影响了幼儿的审美感受。”
第三部曲:创新。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不得不再次思考,再次观看这视频。我发现 “游一游,停下来”是活动的难点,教学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联想到第一次授课直接让幼儿随音乐跳舞,幼儿快速行动之后难以马上进行自我控制,我决定改变优秀课例的教学流程。施教时,将创编小鱼游环节前置:先请幼儿观察自己的示范,然后请他们回答“老师在说什么字的时候停下来?”,再让幼儿随着“游一游,停下来”的儿歌节奏做动作,最后再加入音乐请幼儿练习。由于这一难点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终于获得了评课老师的一致认可。
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我终于明白了,克隆学习不是“拿来主义”,想要通过克隆学习来提高自己,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克隆,而应将更大的注意力投入到迁移优秀经验、设计新方案之中,必须“对事实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也就是要学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