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古匾额的故事
  □   陆家先

  王氏纪念馆的大门堂里,高挂着一块古朴硕大的匾额,匾额上“古训是式”四个大字引人注目。这字是我祖父陆亦奇书写的,距今己七十多年了。

  我的祖父陆亦奇,名士蓁,字秦(1881——1957),三垛镇人,出生书法世家。三垛镇民间“姜家田,俞家钱,卞家势,陆家字”的说法,家喻户晓。民国初年,祖父在上海做江苏督军程德全(孙中山曾任命其为民国内务总长)的家庭教师,与海上书法大家王一亭交往甚密,驰名江沪,名噪一时。祖父淡泊名利,恪守读书练字、清廉做人的家风,回乡后修身悟禅,潜心练笔不止。他曾是高邮县政协首届委员之一,积极进言献策。

  1943年,高邮东大街恒兴昌杂货店老板徐帝先,久仰祖父大名,到三垛登门拜访,邀请祖父到他家做家庭教师。徐帝先老板崇文尚德,信奉家训。他经营的恒兴昌杂货店在高邮城大名鼎鼎,店面房产几十间前后相连,从老板到学徒工,人人做人做事讲求诚信,在城里有口皆碑。祖父知情,欣然赴城任教。

  1944年,徐老板要在家里厅堂挂块匾额,以勉励子孙后代,请我祖父命题书写,祖父深思后,挥笔写下“古训是式”四个大字,其中蕴含前人良言训语,是后人言行模式。匾额挂在厅堂,满壁增辉。

  高邮解放后,徐家人先后到大城市谋生,“古训是式”匾额从樑上被放下来,遗弃在一间屋子的杂物堆里。文革期间,曾被拿出当小黑板使用。

  1983年,高邮县政府修葺王氏故居,筹建王氏纪念馆,向民间收集相关实物和资料,这块匾额被人发现,推荐到王氏纪念馆筹备小组。这古匾额上字面含义深远,字迹古厚舒展,笔者陆秦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些因素都与王氏故居十分协调般配。我祖父虽与王氏父子相隔数百年,但他们都为祖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奉献了毕生精力。

  古匾额经专人精心修复,焕发出诱人风采,它像一片绿叶,衬托着全国闻名的王氏纪念馆,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观赏,它为高邮的历史文化遗产增添了光彩,也为家风家训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精彩一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身心健康
   第04版:特别报道
市残联党支部:做残疾人靠得住的“娘家”
编者按
一块古匾额的故事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一块古匾额的故事 2016-08-24 2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