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辍箸”说开去
  □  乔根美

  近读清代周容的寓言式散文《芋老人传》,文中昔日的穷书生十年后升任宰相,两次食芋两次“辍箸”发人深省。“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文中讲述的是一位老翁用煮熟的芋头来招待贫寒的书生,书生觉得芋头的味道好极了,吃饱之后,立誓不忘老翁的恩情。后来他做了官,还当上了宰相,但厨师煮的芋头却让他觉得再也没有以前那么香甜了。他便差人将昔日的恩人接到京城来,想要报答恩情,更想再尝尝老人煮的芋头。芋老人的妻子端上煮好的芋头,宰相尝了尝停下筷子,还是觉得没有以前的香甜。老翁告诉他,芋头味道的好坏不是由于烹调方式的不同,而是由于时势地位和个人际遇的不同,即“时位移人”,人不能因为眼前的环境而忘掉了过去。所幸文中的宰相虽位居高位而不忘芋老人当初的那顿芋头,而且认为芋老人是个明白道理的人,继而还优厚地赏赐了芋老人。从这一点看这宰相不忘过去、知恩图报还是值得称道的。

  “辍箸”的“箸”便是筷子,是古代的一种称法。今人也有称筷子为“箸”的,但不少人是不解其义或人云亦云而为之的。譬如:我们里下河水乡一带就常把插放筷子的器具(竹篓或木制小筒)称为“箸笼子”或“箸篓子”,从古至今都这么叫,这里的“箸”实际上就是指筷子。当然随着厨房及炊具的现代化,现在很难再看到过去那种“箸笼子”“箸篓子”了,只是在农村的少数人家偶尔还能够见到“箸笼子”;年幼者更不知是何物。

  相传,筷子的发明者是大禹。因治水而长期在外奔波的大禹,某日来到一座小岛上,又累又饿,便急急忙忙架起陶罐煮打来的猎物,一会儿水开肉熟,正欲食用,却忘带羹匙之类的食具,滚烫的肉块一时无从下手。突然间,他看到身边长着小竹子,就砍了两截竹竿,夹起肉来就吃,竟然相当方便。从此,用两根小竹棍夹食物便迅速推广开来。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民间传说而已。

  今天,当我们推杯换盏,举箸用餐,共享亲情、友情之时,你可知道一些“箸”之事。

  “折箸断婚”的故事。据说,唐朝有个叫于琮的人,宣宗皇帝打算把永福公主许配给他。但永福公主不愿意,又羞于启齿,她不好意思直说,便在吃饭的时候闹起了别扭,把筷子折断了。唐宣宗一看,这筷子不成双了,人就不能成对了,这桩御赐婚姻也就告吹了,只好改变主意换了个广德公主作为于琮的妻子。于琮这小子运气不错,可能与宣宗的交情也不错,居然能得到皇上的两次赐婚。

  “以箸定相”的故事。五代时有个宰相叫卢文纪,据说他能身为宰相,还是筷子给他帮的忙呢。后唐明宗皇帝拜相,他想在几个有名望的大臣中选出一个合意的宰相来,但又拿不定主意,最后干脆把待选的几位大臣的名字,分别写在纸条上,揉成纸团,放入瓶中,然后焚香告天,拿起筷子伸进瓶里夹,夹住写上谁的名字的纸条,谁就当选。结果筷子夹住写着卢文纪名字的纸条,当天他就被拜为宰相。这里,筷子甚至决定了卢文纪的命运,你说玄不玄!

  “赐箸表直”的故事。说的是唐明皇在一次御宴上,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箸”。宋璟惊呆了,不知道皇上此举是什么意思。唐明皇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意思是说,我不是赏赐给你金子,而是赐给你一双筷子,为的是表彰爱卿为人办事像那筷子一样耿直刚正。宋璟听了恍然大悟,满脑子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当即拜受了唐明皇的赏赐。

  “无下箸处”的故事。晋武帝时,大官僚何曾生活豪奢,“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语出《晋书·何曾传》)。何曾每天吃饭就得花一万钱,但他还说“无下箸处”,即没有下筷子的地方,用今人的话说,是因为菜太少了,筷子都没地方伸了。何曾的儿子何邵比老头子更加骄奢,饭钱比他父亲增加了一倍,每天钱两万。当时的人眼见这种奢靡之风,便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忧虑照这样吃下去,国家不是要被他们吃穷了吗?

  我们有时用筷子夹花生米、鹌鹑蛋之类的食物,觉得难以夹取,除了这些食物自身形状圆滑外,还有一个正确使用筷子的问题,如果方法不当,使歪了筷子,或将筷子伸向了不该伸的地方,自然是夹不到菜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特别报道
堆拐子
季公之悟
从“辍箸”说开去
老“澡堂子”
高邮报盂城驿03从“辍箸”说开去 2016-08-22 2 2016年08月22日 星期一